亿欧公司副总裁由天宇:开放银行源起消费者习惯的改变
6月12-14日,为期三天的“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在上海长宁世贸展馆顺利举办。本次大会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亿欧公司联合主办。大会以“科创引领智能新时代”为主题,聚焦科创板、5G、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创新热点。
6月14日,金融科技峰会隆重召开,与会嘉宾在“开放银行”、“场景金融”、“产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思维碰撞为科技创新企业探索金融科技赋能、落地银行业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亿欧公司副总裁、亿欧智库研究院院长由天宇在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由天宇: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看到大家来到亿欧主办的金融科技峰会的现场,我也很高兴能作为亿欧公司的代表在这里分享一些我们的研究成果。
开放银行这个话题从去年开始在国内变得炙手可热,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希望通过在过去几个月的行业研究做一个总结,包括它到底有哪些起源、现象、特点,背后真实的和非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并结成报告在这个会上发布。今天我们请到20位行业内不同角色的代表和大家讲实践和感悟,我在下午场只是抛砖引玉。
这份研究报告很长,台上讲不了太多东西。我一直想应该从哪讲起,直到翻了一下我的手机,找到了一张照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我自己的信用卡,有一天闲着无聊我把它们罗列出来拍了一张照片。这些卡我基本上都不用了,差不多有40-50张,包括所有主流银行。在过去一年多,这些卡都处于“沉睡”状态。
为什么会进入这样的状态?就是因为金融服务的形态、消费者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传导到行业的各个层面上,带来了行业里业务的很多变化。
谈到开放银行,我认为所有的诉求都是从消费者行为习惯源起的。我是一个信用卡爱好者,在公司经常给大家安利信用卡。然而,现在我也不怎么安利了,因为发现95后年轻的同事,都是花呗一代,用户已经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是开放银行概念兴起的最基础原因,也是我在屏幕上所列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整个银行业务形态竞争的加剧。无论是更多的银行服务产品的推出,还是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给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产品,都实际上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存贷业务的空间也迅速压缩,使得银行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变化。
第三点是技术的进步。我们很多需求很多年以前就有了,只是在原有的技术环境里无法实现。随着大数据、AI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平台的连接、联通使得需求变成了可能。
第四点是监管的需求。当环境和需求变化的时候,监管也需要银行的业务流程越来越实现连接、开放和共赢。
报告里面简单回顾了一下在全球范围内和中国开放银行概念的起源。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十几年前,在欧洲、在美国做了很多业务的实践,比如花旗银行。在国内,中国银行在7年前提出雏形,在去年浦发银行也推出API Bank,正式拉出国内“开放银行”这个概念和业务落地的序曲。从那之后国内十几家银行都在很显著地提开放银行;给银行提供金融科技的服务公司,也开始密集关注、探讨在这个概念体系下自己能够为开放银行提供什么样的业务形态。我们列举了现在已经显性地在给自己的业务强调开放银行业务标签的一些典型的全球的机构以及中国的一些机构。
我们还发现,开放银行从全球范围和中国市场来看,又有很显著的区别。中国市场显著受到过去几年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服务业务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推动,大数据、智能风控等垂直服务科技形态以及众多公司的出现推进了中国开放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有一个很强的助推作用。技术推动倒逼原有传统金融银行体系变化和打开怀抱,否则有可能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也简单总结了从现在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银行即服务,把银行业务融入到特定的场景里面去,很多已经上线业务。上午很多嘉宾分享到,他们已经在做银行即服务的业务形态。更长期来看,开放账户信息以及共享收益平台,在中远期成为更新、更下一代的模式,这个畅想是理论层面的分析,具体的业务实践需要在座的各家机构一起努力探索、实践、落地。
从整个场景的业务形态来说,我们觉得开放银行会融入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方,而不仅仅是银行。开放银行里面的银行不仅仅简单理解成实物形态,不应该是银行主体,而是银行业务。我们认为众多的参与方会纳入其中,尤其是一些新型的从银行体系出来的银行科技子公司,以及很多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包括硬件服务商、软件集成商等,它们会共同构建开放的银行业务形态。我们畅想未来会出现一种多方参与的模式。
我们也把这种模式绘制了一个产业地图分享给大家。我们在每一个模块里把有代表性的系统都纳入进去,最后也会把这份报告通过二维码以及在线传播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最后,我简单总结一个我的想法。在做开放银行研究的时候,我有一个理论分享给大家,叫做“水箱与水管理论”——原有的体系就像水箱一样,和其他业务板块和场景服务商之间的连通是比较少的,而且这个连通中间是很细的水管,进而到另外一个水箱,不同的水箱的连接受制于水管太细使得业务流动速度和效率并不高,我认为在开放银行业务的体系之下,水箱和水箱之间的水管会越来越粗,乃至几乎可以把所有的水箱并在一起,让多个业务流程的水管也像水箱一样粗,这样非常大规模、高频的业务流通会最终推动开放银行业务形态的繁荣,这是我自己对于开放银行发展可能性的总结。
希望大家有时间能够阅读我们的研究报告,提出你们的观点和建议。我们会持续不断的加强金融科技领域、开放银行概念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帮助和贡献。
我的分享就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