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公司黄渊普:勇敢去做有数据思维的“中间派”

2017年8月10日,亿欧公司主办的“数据赋能 | 企业数据应用之道”沙龙在上海举行,帆软软件 联合创始人 陈炎、Chinapex创略 创始人 Jimmy Hu、奥凯大宗 创始人 白睿、驻云科技 创始人 蒋烁淼、驿氪 创始人兼CEO 闵捷、观远数据 创始人兼CEO 苏春园、戈壁创投 管理合伙人 朱璘等嘉宾参加。

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做开场演讲。

“数据赋能 | 企业数据应用之道”沙龙,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演讲。,数据思维,to B服务

黄渊普现场演讲实录

感谢大家来参加亿欧公司的活动,刚才我的同事说了,我之前是在北京,现在搬到上海来了,住在中山公园附近,亿欧上海分工是在江苏路那边。亿欧公司的总部在北京,总部有100多人了。我来上海,主要目的是想把上海分公司做大一点。

今天活动的主题是“数据赋能 | 企业数据应用之道”,跟企业服务有关。之前我们看很多科技互联网的创业方向,发现北京远远强于上海。但在服务方向(包括to B服务,生活服务),上海并不比北京差。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了很多做to B很好的公司,我是做行业分析师出身,讲数据不是我擅长的;但是,数据思维非常重要。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讲讲如何用数据指导我们的日常实践。

职业选择:从数据看是否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

现在有一些创业大赛找我做评委,会经常碰到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我一般情况都会说:大学期间可以体验一下创业,但毕业后还是先进企业去锻炼,尽量别立马去创业。我这么说,经常得罪人,他们会举出很多例子,证明大学生是可以创业成功的,比如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例子都举出来了,他们俩都没有读完大学就创业,并且取得了成功。

如果我们从数据角度来看,毕业后立马创业是否合适?我们都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很低,目前业内的数据是2%到5%,而这2%到5%指的仅仅是活下来的比例。所以我经常跟大学生讲,尽量少去创业,先去大公司学职业规范,去创业公司看小公司如何成长,之后再去创业。

不要用特例去证明,这样容易陷入非理性,创业成功从来都不容易。很多学生,找份好工作的能力都没有,却指望着创业成功,这个确实没有希望,我们需要让学生对创业有更加理性的看法。有一种情况下是可以考虑的,就是自己有能力可以拿到顶级的Offer但不满足,想通过创业挑战自己。实际上,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就是这种情况。

社会热点:如何引入数据理性看待?

我们怎么结合数据看社会热点呢?现在是社交时代,经常看到微博上、微信朋友圈吵得很热烈。比如现在很火的《战狼2》,有人说这部电影很好,有人说里面全是意淫。说这部电影不好的人,说电影表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然后有人反驳,骂批评这部电影的人是典型的美帝奴才。关于电影的好坏,引入票房数据是比较理性的指标。无论怎么是赞扬还是批评,先承认《战狼2》是票房,在这个基础上再争吵会更好。

前段时间,有明星向国外捐款,消息曝出来后,很多人骂该明星不关心中国,甚至给对方扣上“卖国”的帽子。钱如何捐,只要钱的来源是正当的,就是无可厚非的。退一步讲,我们看到该明星向外捐款的时候,也应该看看他在国内的捐款情况。如果95%的捐款都在国内,这种情况下再去扣高帽,不合情不合理。

网上的论战,绝大多数是定性评价,而不愿定量分析。经常的结果是:稍微表扬政府的人被讥讽为“五毛党”,稍微批评一下的人被骂成“带路党”。长期下去,社会分歧越来越大,这样并不是个好事。对于社会热点,要多引入一些定量分析的思维,让大家基于数字数据的事实再论争;凝聚共识,比放大分歧,更值得提倡。

行业观察:如何基于数据进行判断方向?

行业视角来讲,为什么现在做to B项目很火,但是五年前为什么没有呢?大家肯定会想,是资本方在后面推动和炒作。我特意看了一下,2017上半年中国网民的数量是7.51亿,基数很大,但相比2016年底的增幅只有1.1%了。为什么这个数字很重要呢?它能证明我们经常说的“网民红利消失”这句话。直到现在,一些创业者一上来就说要做个2C的平台型公司,我想几乎不可能了。因为几乎没有红利,网民盘子不涨的情况下,只会事倍功半。实际上,即便是美团这样的公司,找流量都特别焦虑;一个普通的创业者,还想做流量平台,这个不是天方夜谭么。

我们再来看to B项目,当to C流量红利消失后,如何提升企业效率就顺其自然。企业要生存,要么开源、要么节流,开源就是找客户,节流就是提升效率;引入to B服务,可以提升企业的效率。同样的事情,我们之前要用10个人,如果我们用系统(如SaaS、人工智能)后,只用8个人,就可以节省一部分钱,企业是可以继续发展的。其实,中国大量的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开源的问题,也要思考怎么节流、怎么提升效率的问题。把中国的企业跟国外同行比,人效差得很远,如果我们能把效率提升很多,我们企业的利润会很好。

很多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定会失败,如果我们把中国的GDP增速这条线拉出来,按国家公布的6.9%(2017年上半年);再我们把另外一个数据拉出来,企业的人力成本涨幅,很多都是超过10%。人力成本增幅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的,接下来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看很多公司,一是看它的人效,另外看它的人员成本,再看它的收入情况,就大致可以看出这家公司转型的难易程度。

关于未来:是否应该保持自信?

所以,当我们引入数据指标看一些事情的时候,相对来讲有更好的判断。最后,我们对于未来,怎么能引入一个数据指标,是否应该保持信心?中国的经济,如果保持5%-6%的增速(比较理性),五年之后,中国的GDP相当于美国的80%,中国将成为非常强势的第二,从购买力来说可以超过美国。这就意味着,国内一些现有的企业,保持现有的增速,保持现有的位置,自然而然会成长为世界级的公司。一个国家的国力多大,孕育的公司就有多大。

上次有一个企业家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14亿消费者,会把它抬着进入世界五百强,背后就是这个道理。在座的很多企业,比如亿欧公司,5年后都会成为国际化的公司,登上更大的舞台;以前只有国内影响力,之后会更有国际影响力。所以,尽管接下来做企业并不容易,但也有国际化的大机会。所以,希望大家保持信心,不要纠结,勇敢地走出去。

有数据思维,具有理性思维,一般来说是“中间派”,而这是目前中国社会所欠缺的。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理性的中间派是最重要力量之一。希望大家勇敢成为社会稳定、弥合社会鸿沟的中间力量。

相关领域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