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链、亿欧主办的“2015年链大会—上海互联网创业峰会”于10月23日在上海小南国花园酒店成功举行。
亿欧联合创始人黄渊普在大会现场做了《资本严冬,再观上海O2O创业》的演讲。
【黄渊普现场演讲实录】
刚才我们的蔡博士说的两点我不太认同,我感觉上海的创业取悦丈母娘,我估计在北京应该也不会把女儿嫁给创业者,杭州可能好一点,因为隔壁家的老马毕竟走出来了,我相信大家有一个激励。我自己在北京创业的感觉是屌丝多一点,但是依然不好跟丈母娘说你到底在干吗,也处于这个阶段。刚才说到很多媒体,我相信说,除了本地的媒体,像亿欧我们其实已经在上海了,我相信很多一些企业应该收到我们记者采访的需求。
我昨天在重庆的时候参加腾讯大会有这样一个励志故事,我想分享给大家。武汉一家企业为了找投资,两个月之内去了上海三次,去了深圳八次,去了北京超过十次,最终没有找到投资,死了!我想说什么?就是大家看到这样的案例的时候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找投资越来越难,是不是真的寒冬来了?我今天会顺着这样一个主题讲,但是在这个主题之前我想另外给大家介绍两个城市,今天我的主题应该是上海,但是其实我不想讲上海,刚才蔡博士已经说了上海比较多。
上海,一座像纽约的城市
其中一个城市是西雅图,我相信大家对于西雅图的熟悉是因为前段时间习大大去西雅图了,大家去看这座城市有几家著名的公司,第一家可能叫得出名字的是波音公司,在波音公司之前大家很难听到西雅图有什么著名的公司;第二家是微软;第三家更出名的或者建立知名度的是亚马逊,当然可能还包括后面的星巴克。当时我自己研究亚马逊,研究它们为什么去西雅图这个城市。
他在纽约,是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从纽约搬到西雅图去做一个电子商务的公司,他唯一想法就是西雅图有微软在那边,如果把公司搬到那边可以从微软那面挖人;第二,他们不能去旧金山的一个原因是那边竞争太激烈,所以他们选择了西雅图,微软出来了,亚马逊出来了,亚马逊虽然是电商公司,但是跟中国的京东是不一样的,一直定义它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当西雅图这样一个城市现在出现的创业公司大家去看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技术类的公司、数据分析类的公司,当然在微软和亚马逊之外很少出现更大的公司,我们比较这是第一个城市。
第二就是当年他走出去的纽约,纽约有什么?我们可能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更多的是摩天大楼,是华尔街的资本。但是如果大家关注的时候会发现近年来纽约诞生了多少的创业公司,其中有很多都是已经超过了我们所谓的十亿美金的独角兽,众筹的鼻祖kickstarter,最早做办公室共享的wework。当我们互联网发展到最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把美国分为东西两岸,我们会发现在西岸就是西雅图和旧金山,技术驱动。我们再往东部看纽约,我们会看到它是发展生活服务,往金融和所谓的共享这一块。
所以对比上海和北京的时候会发现,上海把它定义为更加像纽约的城市。金融中心,生活中有很多的设计师,有很多所谓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所以,我相信,最早的一拨的创业公司,包括这种创业的科技企业都是从西海岸出来到现在的纽约。
向左技术驱动,向右日常产业
我想说的是给上海一个城市的参考。为什么这么说?前天李彦宏说,当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两条路,中间路已经不合适了。两条路,一是往左边走,就是技术更加的技术驱动,就是真正像一个极客,把技术提升。另外是往右走,和日常生活和日常产业相结合。在往左这块会发现,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技术底子太薄,中国号称最具技术驱动型的公司,可能跟谷歌、亚马逊比差得都很远,最大的短板就是技术驱动不够。
另外,从我生活这块去结合的时候,和产业结合的时候,中国的机会更大,因为中国的线下产业更落后。当然,我觉得上海跟纽约能够对标的就是,纽约是所有的时尚的风向口,纽约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到其他美国甚至全世界其他的城市,而上海有这样的潜力。当我们结合互联网有可能引领下一拨,也就是更精致的生活,更有品质的生活这块,我相信纽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当然如果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往左的技术层面深化,还是往右去把和生活服务的结合,但是创业到现在,必须做的就是精细化,即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精细化也远远不够。
我以前在做实习生,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做一个旅行公司,接待外国的游客,当时我们做一个晚宴,从上海的服务人员拉过去做晚宴。我就问老大为什么不找北京本地的,他说北京本地的服务人员都像大爷,服务意识太差,对生活的细节要求太差。我觉得像上海类似这样的所谓的精细化的需求,从地铁的这种线的颜色包括指引就可以看得出来,北京和上海的区别。我们去判断下一拨的时候,我相信这种品质对于上海未来在创业这一块的提升或者促进会非常有用。
呼吁精益创业
为什么精细化到现在我们要重新去呼吁,去呼吁精益创业?是因为我们会看到过去一两年的这种粗放式的创业,粗放式的这种靠融资、靠烧钱的方式,到目前来讲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在想说,如果我们创业的时候仅仅是靠资本,而不是靠精细化运营,是靠我们的营销而不是靠实际的运营,那么它本身是有问题的。当然,我想到目前来讲,这个行业里面出现这么多失败案例或者所谓资本寒冬,我相信更多是对于我们过去不理性行为的一种惩罚,我们创业者很少有人理性看待这种创业。
我们在想,在座各位我相信很多人想创业,因为我们作为在行业媒体,我们一直提倡呼吁大家没想清楚别创业。在中国创业缺少一种技术方面的缺乏和态度,上海本地的创业者也跟我们聊过,他们想创业的时候连技术合伙人也没有,就想创业。然后我就建议别去创业,我们自己本身是创业的,我们知道创业是需要具备可能七八个方面,当没有想清楚的时候不用去创业。
我前段时间刚写了一篇文章,如果在座有大学生,当你们找工作很难的时候,你想你靠创业去转移这种就业,你可能会走得更累。我相信,你要很牛能拿到最牛工资的待遇,你可以去创业,你如果拿不到别想去创业。工作进入公司如果仅仅是工作一两年,觉得上级不好,老板很混蛋,所以我要去创业,我相信你也没有准备好。因为在一家普通公司没法混到中上层根本不具备创业的各项心理素质。
当我们年纪大一点创业的时候,可能年轻的时候我们荒废了,当我们年纪大的时候看到隔壁家老马很风光,基于这种创业的心态去创业我也建议你别去创业。当然,我不是去批评国家的政策或者什么,当我们看到运动式创业的时候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态。天天《新闻联播》里面或者在做什么创业创业的运动式,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炮灰。我们去看任何运动式,我们说硅谷的崛起是靠政府推动的吗?纽约的崛起是靠政府推动的吗?都不是。
我们作为一家媒体,我们会呼吁大家,当政府在呼吁的时候要能够的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具备创业的条件。而我们创业的时候,不要太多过于把精力放在与政府拉扯关系的层面,真正从市场取考虑这个问题。当我们在批评寒冬的时候,我相信在座大家也可以更加理性去看待,为什么?大家去看,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线下,所有的线下都在做线上。那么,当这一拨所有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是不会变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要畅想颠覆,机会多在线下
我提出个人意见,不要想去做大的流量平台,当新的技术条件搭得更好,就是线上的流量重构,线上的技术手段达到了,当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的时候,我们结合线下去做,我们嫁接饿了么做线上平台,我们嫁接这些新的技术去改善我们线下的这种不好的服务,去做更加新的品牌,我相信这个是机会所在。不用再畅想一下子出现颠覆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公司,因为机会点不在那儿,包括BAT,包括京东、苏宁他们都知道,机会已经在线下。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各位是依然给大家打击了一下,但是给大家的一个信心是,在座的各位未来会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为什么这么说?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最大的贡献不是产生了这么多的互联网的上市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因为大家去比,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如果和线下去比依然会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互联网对于中国更多体现在培养了一批真正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人,也就是今天在座的各位!
为什么这么说?未来中国产业的变革化,未来下一步国家更加自由民主或者更加基于兴趣去工作的这种生活方式也好,都是由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人去引领的。那么我想说,当我们上一拨的创业者、传统的创业者,当他们羡慕的时候,我相信今天在这里的多人会登上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舞台!当然我们相信大家需要放弃互联网的一些偏见,我们说较为公正,并不是说我们在天上打天下,而是当我们有这样高的格局,有这么强的紧迫感的时候,我们去真正做线下,我们去开更好的店和餐厅,这样产业才能健康往下发展。
亿欧今年4月10号在上海做过一次论坛,我们借这次活动也打一个广告,我们在12月份会再次做一个这样的论坛,到时候会把整个上海真正的新的创业方向和创业机会点做更详细的梳理。今年是微链跟兄弟公司一起在办的活动,今天不耽误大家太多的时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