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亿欧公司联合主办,拼多多协办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在上海长宁世贸展馆举办。
峰会以“AI落地,产业升级”为主题,现场聚集超过5000位AI行业内外人士,共同探讨AI目前面临哪些挑战,当下如何商业落地,未来将会怎样发展等问题。峰会采取“1+8”的组织架构,除了6月13日的“全球AI领袖峰会”外,14-15日将举办包括AI消费产品峰会、智能+新出行峰会、智能+大健康峰会、智能+新金融峰会、AI国际化峰会、智能+教育峰会、智能+新服务峰会、智能+零售峰会在内的8场垂直峰会。
在全球AI领袖峰会上,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发表主题演讲《AI将造成大量失业,要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刚才的短视频里面,第一部分是亿欧智库根据企业数量、政策基础、学术基础、产业应用基础、资本环境五大指标,选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20强。其中,上海排在第二位,在政策基础、产业应用基础、学术基础方面都不错。
今天,中国科学院的王曦院士,上海市长宁区的顾洪辉区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张英总工程师等领导来到了“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现场支持活动。亿欧相信,市场驱动+政府重视,处在起步阶段的AI创新,上海能够持续保持领先。
亿欧作为第三方机构,我和我的同事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AI企业里面,谁做得更好一些?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在过去两年,很多机构发布了类似“人工智能100强”的榜单,但是没有提供定量的评判依据,谁强谁弱实际上分不清;最常被用的指标是融资额,但是大家知道,中国AI公司的融资额,虚报的比例相当大。在2016-2017年,用融资额作为评判标准,整体是合适的。
但到了2018年,“AI商业落地”成为主题时,以“商业化能力”作为标准更有参考价值。我们认为,没有商业落地能力的AI公司,技术实力再强,也会被市场淘汰。基于此,亿欧智库以非上市人工智能公司在2018年的预期收入为标准、发布了《2018 中国AI商业落地100榜单及研究报告》。
这个榜单和报告最大的特点是:即便获得VC融资,但如果商业上做得不好,这类AI公司都没有入榜。我们希望,引导AI公司更快从to VC的向真正落地解决行业痛点转型。我们相信,这个榜单和报告对于整个行业、对有引进AI企业需求的政府部门、和有选择AI公司进行合作的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100家企业,分布在12个城市。其中北京有49家,占据绝对优势;上海有22家,排在第二,深圳有11家,排在第三。其余的依次是广州4家、杭州3家、厦门3家,南京2家,苏州2家。
创业创新最重要的三大要素是:人、钱、方向。“人”指的是人才;“钱”主要指风险投资;“方向”指能够提供方向指引的第三方智库、研究机构、媒体等。像今天的“2018全球智能+新商业峰会”,就属于“方向”范畴。北京在“人、钱、方向”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其它城市,都有自己的短板。以上海为例,发展AI的基础越来越夯实;但需要继续吸引AI人才、VC资本、第三方机构,来一起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从细分行业领域来看,AI结合安防、语音交互、医疗大健康的商业化做得最好,都超过了10家企业。AI图像识别和AI金融各有8家、AI传感器7家。自动驾驶(汽车出行)、AI芯片、AI零售、AI机器人这些领域也都有不少企业入选。
AI和各行各业紧密结合,商业落地做得好的行业领域一般都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业规模大,无论是安防、医疗大健康、金融、汽车出行、零售都是万亿级市场,想象空间巨大;二是赚钱相对容易、离钱近,AI技术前期投入成本大,需要嫁接离钱近的行业领域。
尽管AI在各行业领域已经开始商业落地,但从整体来看,各AI公司的商业化做得不理想。亿欧智库统计,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2017年中国AI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却不足100亿元。
AI正遭遇商业落地之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I服务或产品价格普遍较高,但用户体验却普遍不好。阿尔法狗打败世界围棋冠军,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普遍关注。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在理论上到达了奇点,但to B和to C领域还没有出现革命性的AI产品或服务。
可以理解的是,大多数AI公司需要先夯实技术产品,2018年才刚刚开始探索商业化。但对于AI创新企业来说,如果在2018年无法在商业化上取得突破,将面临严峻的发展困境。亿欧智库统计,伴随着2016年之后的AI投资创业大潮发展起来的AI企业,90%以上依然处在亏损阶段,2018年行业将迎来一波倒闭潮。
关于讨论的人工智能非常多,我们究竟处在什么阶段?业内把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ANI)、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ASI)。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在2018年这个时间点,毫无疑问我们处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如果我们再把弱人工智能分为早、中、晚期;我们很可能还处在早期。也就是说,我们整体处在弱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
认识到我们处在什么阶段非常重要,人工智能的发展除了面临技术困难,还有很多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因素。今天AI领域的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很可能只是行业的先烈;我们所期待的很多AI技术,离真正大规模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我们什么时候能达到强人工智能,也就是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HLMI:human-level machine intelligence)呢?英国牛津大学教授Nick Bostrom调查了被引用数最高的100位AI研究者,得到的答案中位数是 2040 到 2050 年。关于这个调研结果,有人质疑Nick Bostrom的严谨性。保守一些,2070年达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质疑声就少很多。
也就是50年后,人工智能大概率会达到人类水平;这意味着什么?今天现场的嘉宾们,如果我们注意锻炼身体,将在有生之年用到AI机器人提供的各方面的服务。
当我们老的时候,陪伴我们的很可能是一个AI机器人,就如同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里面的一样。当我们怀念去世的亲人时,我们可以把他在网络上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让机器学习后,复制一个“亲人”来陪伴我们,如英剧《黑镜》第二季里面的《马上回来》。
这两部剧里提到的AI机器人,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很多微妙的人类情感,最终让人有些失望;正式因为这样,反而显得相对真实。悲观的人认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后,人类将面临生存威胁;乐观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没法超过人类,即便超过,也将始终为人类服务。
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业内的一个共识是:人工智能将取代很多工作岗位。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两名教授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A. Osborne做了一项研究,主题是“未来哪些工作将被机器人取代”;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这个研究,把各个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的概率定量算了出来。未来十年,被取代的概率较高的包括:电话推销员99.0%;打字员98.5%;会计97.6%;保险业务员97.0%;前台95.6%;客服91.0%;保安89.3%等。
我们看看一些公司的做法就知道了:生产环节大规模机器换人,这在珠三角已经很常见;用仓储机器人取代仓库工作人员,一些电商巨头已经广泛在应用;用智能客服逐渐取代人工客服,互联网公司几乎都在用。
在美国和英国联合制作的电视剧《真实的人类》(Humans)里面,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AI机器人在各行各业承担了工作的角色,比如AI清扫人员。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乔·霍金斯(Joe Hawkins)在一家公司担任区域物流中心经理,物流中心几乎全是AI机器人,Joe主要负责监督和协调一些需要温度的人际关系。但工作了14年后,公司还是决定让AI机器人来接替他的工作。Joe后来找工作也不顺利,只好开了一家小的果蔬店。
《真实的人类》算是科幻片,但里面提到的工作岗位被取代,却显得非常真实。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更多的是益处,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接下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在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这需要政府、需要大公司、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一起努力。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来试图提升大众对未来的紧迫感。他假设外星人向地球发了一段话:地球人,我们将在50年后到达地球,请做好准备。这样,相信很多人会非常有紧迫感。50年后,外星人未必能到达地球,但人类水平的AI机器人大概率会出现。
对于未来,我是一个乐观派;但在这里,我宁愿“危言耸听”地呼吁大家,我们确实需要以更紧迫的心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去应对人工智能将要带来的巨大挑战。
最后,亿欧公司长期关注新科技、新政策、新理念的产业应用;过去两年,我们出了近20份人工智能的报告,是行业里面研究人工智能最多的第三方机构。
2018年5月,我们把以往出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出版了《AI进化论:解码人工智能商业场景与案例》一书。
在探索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亿欧希望和大家一起同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