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领域 > 宗教 领域
畜生道 (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
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新译作傍生,为傍行之生类之意。畜生,指的是飞禽走兽、蜎蠕虫
元辰星 (道教术语)
元辰星又作本命元辰、元神星。混合宿曜经之说与阴阳道之思想,而谓元辰星乃掌理吾人一
三宝歌 (中国佛教的教歌)
《三宝歌》作于1930年。由擅于音律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谱曲,太虚大师再依曲作词
赤精子 (道教古仙人)
赤精子是道教古仙人。其传说始见于《列仙传》,后亦为《搜神记》、《拾遗记》、《广黄
掌中果 (佛学术语)
“掌中果”是一个佛学术语,产自《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学术语,“掌中庵摩勒果”的
唯心偈 (佛学术语)
唯心偈是旧华严经第十一中的佛学术语。佛学术语,指旧华严经第十一,夜摩天宫菩萨说偈
祖师观 (道教传播地)
祖师观位于云阳县南溪镇吉仙村,始建于清代,是一处重要的道教遗址和武装斗争遗址。祖
异熟生 (佛教术语)
佛学大词典 对“异熟生”解释如下:大小乘之解释互异:(一)小乘俱舍之看法:指由异
水火术 (道教术语)
道教术语,指炼丹术。内丹家认为,人体之中,上而炎者为火为阳,下而润者为水为阴。元
二十空 (佛学术语)
佛学术语,出自《般若经》
事汇部 (佛教用语)
佛教各方面的汇集或补充事汇部
十念处 (佛学术语)
十念处,《佛学常见词汇》《佛学常见词汇》
布施经 (佛教经文)
佛 说 布 施 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
十七地 (佛学术语)
十七地即十七种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际,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种境界,此说见于瑜伽师地论
祷雨赞 (佛教术语)
祷雨赞田畴龟坼 旱魃为殃 群黎虔祷共奔忙 禾稼苦遭伤 祈沛琼浆 徧界获清凉皇宫降
鬼神食 (佛教中的傍晚餐)
佛教中傍晚餐称为鬼神食,简称鬼食.《毗尼三昧经》说:瓶沙王问佛何故佛食佛言:早起
覆钵丘 (藏传佛教的塔)
覆钵又称覆钵丘,印度窣堵坡塔的中心是覆钵丘,原于印度古坟冢形式,作半球形,最初是
十种通 (佛学术语)
【十种通】 [出华严经疏] 通即神通也。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曰通。一他心通谓世
五不退 (佛学术语)
【五不退】 [出起信论疏] 一信不退谓十信位菩萨。发大信心。笃信中道圆妙之理。常
十一声 (佛教用语)
【十一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
迦举派 (中国西藏地区佛教中的宗派)
迦举派是中国西藏地区佛教中的宗派之一。藏语“迦举”是教授传承的意思,也就是继承师
金丹期 (道教修道方法)
金丹期是道教修道过程的一种方法,修真的境界之一,往往代表了修真的门槛,踏入金丹即
十种忍 (佛教用语)
【十种忍】 [出华严指掌] 忍即安忍。亦忍可也。谓菩萨既断无明之惑。证无生理。了
尘点劫 (佛教术语)
佛教术语,譬喻时间极长久远之词。又称尘劫。有三千尘点劫与五百尘点劫二种︰ 尘,指
九住心 (佛教术语)
九住心,佛教术语,指奢摩他的修习过程,通过这个九个阶段的训练,就可以进入心一境性
原人论 (唐代宗密撰的佛教哲学著作)
《原人论》,一称《华严原人论》,一卷,唐·宗密撰。此论依《华严》的宗旨,推究人的
香岩寺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佛教寺庙)
香岩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黄河以南的香山之巅,距城百里,行政区属红泉乡,与
七灾难 (佛教术语)
是亢阳难。(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七恶贼难谓四方贼来。侵扰境界。或内外贼起。火
十一门 (佛学术语)
佛学术语,名数,唐光明寺和尚释观经三辈九品立十一门之义。其九品各有十一义,相乘则
七随眠 (佛教术语)
佛学术语,又名七使出可毗达磨毗婆沙论你, 烦恼妄惑依附不舍曰随。五情暗冥曰眠。以
五渐门 (道教教义用语)
五渐门,道教教义用语。道教上清派道士司马承祯提出的五种修道阶次。《天隐子》说:“
九净肉 (佛教术语)
【九净肉】 [出涅槃经] 九净肉者。律中但开不见不闻不疑三种。楞严要解。加自死鸟
成实师 (佛学术语)
成实师是人们对研习《成实论》佛学派别之学者的通称。 《成实论》是南北朝时期颇为流
正观论 (佛教著作)
《正观论》,印度佛教论书 ,又称《中观论》或《中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
蚂尔巴 (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支派奠基人)
佛经人物,Ma'erba ,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支派奠基人。原名却吉洛追。西藏
木鲁寺 (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
木鲁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境内。坐北朝南,石木结构。寺院建筑主要由门廊和佛殿组成
选佛图 (佛教术语)
又作十法界图、佛法双六、名目双六、净土双六。借佛教之名相,依转迷开悟之理所绘制之
乌仙宫 (道教圣地)
乌仙宫地处县城东南四公里处、东山塔下、石龙(现邓村石头塘)境内,该宫是市、县确认
本际经 (道教经典)
《本际经》是初唐、中唐之际流行之道教经典。其内容旨在教化三乘以导入一乘,并说一切
十六心 (佛教用语)
十六心,佛教用语。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修行理论。称在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