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师是人们对研习《成实论》佛学派别之学者的通称。 《成实论》是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的佛典之一。该论作者为中天竺僧诃梨跋摩,译者为鸠摩罗什,二十卷。《成实论》通过阐述概念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中心组织自己的学说,不仅概念的内涵明确,而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所以深受佛教界欢迎。由书名《成实论》可知,“实”指四谛的真实道理,“成实”即指成立四谛的原因。四谛本系佛陀所说,原无再次成立的理由,但据作者说,因当时各家对四谛的解释颇多歧异,不符佛陀原意,所以要辨明四谛的确实所指。如说苦谛,将苦归结为“五受阴”(即五取蕴)色、受、想、行、识;五受阴中的色阴指“四大及四大所因成法”,包括五根和五尘。又如集谛,认为苦的原因是烦恼和业,其中业力是根本。论中甚至说:“诸所生法,皆以业为本;若无业本,云何能生?”(《成实论》卷八)这种说法接近于将“业”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再如灭谛,论中提出灭除“苦”的根源“业”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与之相应则应灭除假名心、实法心、空心等三种心,并把“灭三心”作为“除一切苦永得解脱”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