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领域 > 科学 领域
诺贝尔奖中,有一个假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以诺贝尔的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的国际性奖项。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初,诺贝尔奖只有5个奖项,但是现在的若贝尔奖项却是拥有6个奖项:诺贝尔 化学奖、诺贝尔 物理学奖、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 文学奖、诺贝尔 和平奖和诺贝尔 经济学奖。
有没有感觉奇怪,为什么诺贝尔奖会多出一个奖项。原因在于,这些诺贝尔奖中的其实并不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而是1968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追加设立的。不过,自设立之后,关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歇,2001年被诺贝尔家族成员发公开信质疑,2009年被诺贝尔基金会公开澄清不是诺贝尔奖,也被质疑违背了诺贝尔遗嘱中“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求,甚至被自己评选出来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4名获奖者公开抵制。
为此,也被称为诺贝尔奖中的假诺贝尔奖。
这是海***?你逗我呢
2015年,中国工信出版集团和人民邮电出版社曾联合出版一本动物百科类书籍《常见动物识别图鉴》,豆瓣评价7.3,京东好评95%。
后来,有网友发现这本书从文字内容到配图都堪称错误百出,简直就是奇葩一般的存在。
比如,书中可以在象鼻虫页面配上龙眼鸡图片,把南美松鼠猴当成中国的金丝猴(都是金色?),翠鸟当成啄木鸟(嘴巴都比较长?),还有本属文鸟科的麻雀可以缩写成“鳼科”,最坑的是书中一幅配图(如图)取自网文《异形 奇趣动物PS作品欣赏》,把人家用鲸鱼与****的PS作品当成放在书本当中,这不误人子弟?
冰雹+沙尘暴+河流=流**
2015年,中国网络流传一个沙石如河水般流动的视频,宛如《西游记》中的甚至更为贴切这一名字。
据说,这段视频中拍摄自沙特的一个沙漠,而在这形成之前,上游曾发生冰雹,冰雹浮在水面上随河流向下游流动,然后由于风沙,把沙子吹到了河面上,沙子覆盖在冰雹上,在视觉上造成是沙子在流动的假象。
如果你仔细看可以发现视频里的人从里面抓起一些白色颗粒(如图),那就是冰雹。
如果是整条河上下都是沙子,也就是强风等自然因素带动的流沙现象,是无法达到视频中的高速流动的。
诺贝尔:我搞了一辈子的硝酸甘油能治我的病,我咋不知道
1896年,诺贝尔患有非常严重的心绞痛,他的医生建议他服用硝酸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
此时,诺贝尔认为自己穷尽一生都在研究硝酸甘油,都没发现它有这功效,偏执地认为医生无知,不予理睬,直至去世。
讽刺的是,100年后的1998年“伟哥之父”费里德·穆拉德博士由于早年发现硝酸甘油释放的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病痛而斩获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现在,由硝酸甘油制成的硝酸甘油片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特效药。
石油形成的两大理论
19-20世纪,传统地质理论一直认为石油只能由海洋生物生成,即海相生油理论。
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多个省份进行石油勘探调查,没有什么收获,于是美国学者认为中国海相地层不太发育,断定中国是个贫油国,也就是历史书上所说的给中国扣上“贫油帽”。
后来,潘钟祥等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结合多年石油勘探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20世纪50年代,在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在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甚至还在海外油气勘探市场攻城略地。
当然,世界范围内海相生成的石油占绝大部分,这依旧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这还是酒精
一男子带了个装满液体的大桶走上了公交车。售票员问:这是什么?
男子:酒精。
售票员:不行!公交车上不能带入可燃物,请你下车。
男子在原地思考了一下,说:哦…其实这是
售票员笑了,尴尬的说:哎呀大哥早说嘛,上车吧。
瞧,碰上化学盲,不说谎照样上车。
P.S.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相关做法危险,请勿模仿,有图为鉴。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国籍认同
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索邦大学哲学学会上,有人问爱因斯坦如果狭义相对论的证明结果出来了,预计外界会有怎样的反应。
这时,爱因斯坦回答说:“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人会说我是人,英国人会说我是世界公民;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不正确,那么英国人会说我是人,而人会说我是犹太人。”
不过,现实总是那么的让人意外,最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被证明是正确的,爱因斯坦却入了美国籍,而爱因斯坦的国籍也被标记为“出生的美国人”。
三色公猫都是病猫
绿川幸漫画《夏目友人帐》中,放着自己的大妖怪不做非得做夏目宠物猫的Sensei斑被设定为一只拥有橙黑白三种颜色的三色猫,而且还是一只公猫。
不过,在现实生活当中,三色的公猫却是不常见的,而且就算是见到了那也一定是只有生理缺陷的猫。
因为猫的原始毛色为白色,控制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而橙黑两色的控制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所以拥有2条X染色体的母猫可以拥有三种颜色,但只拥有1条X染色体的公猫却最多只能拥有两种颜色,除非先天性多出一条X染色体而成为一只型染色体猫。
不过,在日本雄性三色猫正因为它的稀少而被视为一种幸运的象征。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研究当中,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历史由于帝王年号的杂乱,干支纪年的循环,许多历史事件总是难以确定年份,只能推测为大约发生在什么年份。
不过,距今3000多年之遥的武王伐纣却能够确定确切的年份日期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这一切都归功于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上面铭文书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记载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发生于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即)正当中天。
如此,再结合科学家对相关文物C14年份鉴定确认时间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这一信息,最终可以确定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份,甚至日期,即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明朝皇室取名原则与元素周期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笃信五行理论规定日后朱氏子孙从他儿子以“木”为偏旁取名开始,务必按照五行相生顺序“”轮序取名。
只不过皇家后代繁衍实在太快,慢慢地当时已有汉字不够用了,于是他的子孙们只好自己大量造字。
本来创造这些字只是为了给皇家子孙取个名字,也没啥实际的用途。
不过到近代,化学传入中国,面对大量生僻概念,翻译家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开始犯难了,但后来无意看到了朱氏家谱,于是所幸将这份家谱中那些原本生僻的字拿来重复利用。
就这样,汉语版的元素周期表诞生了。
到后来,在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上,大家也一致从里面挑选汉字命名。
别再推荐别人喝热水了,热水可是AA级致癌物
说到中国特色,喝热水无疑是其中之一。每当朋友生病,中国人都喜欢嘱咐一句,多喝热水。热水甚至被调侃为中国包治百病的万能药。
据说在国外,无论人是健康还是感冒生病,都是一杯杯冰水下肚。每当歪果仁看到中国人喝着一杯杯纯净的热水时,总会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文化的差异,让歪果仁们理解不了中国喝热水的传统。
由此,喝热水到底好不好一直是网络上争吵的一个热点。拥护者认为,有一定效果;反对者则认为这只能提供心理安慰。
不过,很不幸的是,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份报告,称饮用65℃以上的热饮,可能增加罹患的风险,并将60度以上的热饮(包括茶、咖啡等)列为AA级致癌物。
报告称,人体黏膜正常耐受温度为40℃~50℃,如果食物超过65℃,可能造成粘膜损伤、溃烂等问题。虽然黏膜皮有自我修复功能,但长期反复刺激会让黏膜产生长期损伤,进而可能诱发癌症。
根据网上资料,喝热水可能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推荐的生活习惯。当时社会卫生条件极差,人民经常因喝生水感染寄生虫,于是政府在社会大力推荐喝热水的习惯,而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效果。不过,随着社会卫生条件的提高,这类风险已大大降低,但喝热水的习惯却依旧保留了下来。
数学家挑战牛顿最速降线问题,牛顿霸气一晚上搞定
163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提出一个问题:
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从一个给定点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如果不计摩擦力,问沿着什么曲线滑下所需时间最短。
当时,限于当时的数学发展,他只是感性地给出一个答案:圆弧。当然,他的答案是错误的。
1696年,瑞士数学家再次提出并利用当时已经成熟的微积分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并将它成为最速降线问题,而这条最速降线其实是一条摆线,又叫旋轮线或等时曲线。
在解决这个问题后,不甘寂寞,在《博学通报》上拿这个问题给欧洲数学家六个月的时间向他们挑战。
据说,本来当时的大神牛顿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冒,但1697年的一天,牛顿从皇家造币局下班回家接到了他的挑战书,然后一个通宵就把这个题目解出来了并将解答寄了回去。
要知道,本人也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完成解答,而最后欧洲也就只有5个人在这场挑战中成功完成解答。
eggplant(鸡蛋植物),猜猜这个单词指的是什么蔬菜
在英文当中有个单词很特殊eggplant,即长得像鸡蛋一样的植物。一般人看到这个单词,如果以前没看过它的释义,可能完全猜不到它到底指的是什么,什么植物会长得像鸡蛋一样呢?即便这种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指的其实是
起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汉朝时期,而英国人第一次对它记录则大概是在16世纪。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和鸡蛋长得一点都不想,为什么英国人会为它取eggplant这么一个名字呢?
或许,英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的品类与我们平常看到的不一样,是另外一种又白又圆的品种(如图)。这个品种其实主要不是用于食用而是用作观赏用途的,一般人没怎么见过而已。
癌症未来的最佳治疗手段,可能是一款给狗药
2017年04月,英国的《每日邮报》发出一份报道,说在美国有一男子曾在2016年被确诊患有癌症,到2017年1月癌症进入晚期,癌细胞扩散到了全身,医生判定他只生下3个月的寿命,然而他病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3个月后,他非但没死,反而生龙活虎,而身体里的癌细胞也全部消失,他痊愈了。
原来,在这名男子被判定死亡期间,他在机缘之下结识了一名兽医,而这名兽医给了他一个偏方,让他试试一款叫做芬苯达唑的狗药,这本是一种主要用来的药物。男子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竟然在3个月后居然痊愈了。据说,后来他还收集了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人的信息,其中有40多个与他一样幸运,通过芬苯达唑治好了癌症。
回到那名给他建议的兽医,其实他给的建议也不是毫无由来的,而是在根据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上给出的专业建议。其实早在2008年的一次医学实验“事故”中,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芬苯达唑和维生素配合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且研究表明一定要联合维生素使用,如果单独使用芬苯达唑,那非但不能抑制,反而还会加速癌细胞的生长。
不过,因为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尚不透彻,而且也没有相关的药物通过临床验证,所以这个方法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偏方。
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初,世界上只有3个人能理解?不是的,其实只有2个,还包含爱因斯坦
1915年,爱因斯坦时隔10年,继1905年发布狭义相对论之后再次发布了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阐述了时空关系,将引力场解释为时空的弯曲,推导出了黑洞,预言了引力波。
广义相对论中的这些理论对于当时即便是顶级的科学家而言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这几乎颠覆了他们对于传统时空观念的认知。无怪乎英国诗人蒲柏将他和牛顿形容为:牛顿是将物理学带入光明的人,而爱因斯坦又重新将物理学带入黑暗。
在广义相对论在发表之初,能够真正理解它的人中有一个就是英国科学家。他是第一个接受广义相对论并用英语向世界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通过实验观测证实广义相对论的科学家。
据说,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后,
有记者问他:“全世界只有三人懂相对论吗?”
他回答:“我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
尽管这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真正了解相对论的人并不多。
杨振宁的老师,论文被撕毁,成果被学界打压,蛰伏50年终获诺奖认可
1940年代,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曾有一位印度裔老师默默无闻地在那里教着书。有一年他开了个天体物理学高级研讨班,因为老师本人没什么名气,班上只有两个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十几年后,这位老师座下的这两位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还是一如既往被遗忘。
其实,他也并不是没有颠覆级别的学术成果。他曾经推翻过大科学家泡利的不相容原理,不相容原理认为所有恒星都会在晚期塌缩成白矮星,但他却认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某个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也就是说只有低于这个极限的恒星才会塌缩成白矮星。
很可惜,他的成果一经面世就被学界无端地否认了,甚至连导师爱丁顿都不认可他的观点,还把他的论文给撕了。到后来,事件演变几乎都演变成了他和导师爱丁顿两人的战争,但是鉴于爱丁顿在学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一直拿不到话语权,只能蛰伏。
1983年,在论文发表了近50年后,他的研究成果终于获得了学界的认可,他也终于凭借着这个学术成果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伯努利家族轶事:被言语讥讽,反引为毕生骄傲
瑞士伯努利家族是欧洲著名的数学世家,这个家族曾在3代之内产生过8位数学家,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传奇与轶事。
据说,在一次旅途中,年轻的同一个风趣的陌生人闲谈,他谦虚地自我介绍说:“我是。”陌生人立即带着讥讽的神情回答道:“那我就是艾萨克·牛顿。”
后来谈起这段对话,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受到过的最诚恳的赞颂,这使他一直到晚年都甚感欣慰。
世界上物理性质最稳定的元素,不是金
在科学领域,元素的稳定性一般指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若是说元素的化学性质,那么世界上最稳定的元素指的那确实是金。毕竟,在自然界中,除惰性气体元素外,能够以单质状态稳定存在的也就只有金了,比如人们偶尔能在野外捡到的“狗头金”。
不过,若是谈论元素的物理稳定性,也即相应原子的原子核稳定性,那么可堪世界最稳定的元素就不是金,而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的元素周期表26号元素元素了。
一般而言,所有原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由于质子带正电荷,于是质子之间会因为电磁力而相互排斥。质子之间的排斥力非常大,大到能让原子核分裂解体,这就是核裂变。不过,又因为原子核中存在比这电磁力强100倍的强相互作用将质子死死地压在一起,使得原子核能够相对稳定的存在。只是,这个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范围很小,大约为10^-15米。
于是,当原子序数小,原子核直径小于10^-15米时,强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元素表现为聚变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的直径慢慢超过10^-15米时,原子的电磁力开始起主导作用,开始慢慢表现出裂变性质,而元素就是这个变化的转折点。
也即,排在元素前面的元素都因为容易出现裂变而不稳定,排在它之后的元素也都因为容易出现聚变而不稳定。
拉瓦锡:你以为我在认真思考,其实我在看我老婆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幅插图(如图),图中大科学家拉瓦锡坐在试验台前,手握羽毛笔,面向微微上扬,好似在认真思考问题。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只能说你想多了,这幅插图其实是取自法国大画家为拉瓦锡夫妇画的一幅肖像画,拉瓦锡盯着的是他妻子玛丽·安娜·皮埃尔莱特,只是插图中他妻子被无情的PS掉了。
艾滋病其实有“疫苗”,及时发现可有效阻断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绝症,没有之一,加之它的传染性,一般人可说是谈之色变。
又由于艾滋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这类病毒在自我复制繁殖的过程中变异极快,其真正意义上的疫苗研制极其困难,甚至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即便研制成功,其有效期也绝对不会很长,几乎不会超过一个月。这点可以参考同样是RNA病毒的狂犬病疫苗,后者的有效期只有6个月,所以即便研制成功,其意义也不大。
不过,因为对于艾滋病绝症的惯性认知太强,一般人可能认为在感染艾滋病毒(HIV)后就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等待病情的一步步恶化。
其实不然,艾滋病病毒从侵入人体到扩散至全身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按照生理情况来说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只要能够及时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目前最常采用三种药物联合阻断: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感染者就能大概有95%的几率防治艾滋病。当然阻断药服用越及时,阻断的几率越高,2小时内服用效果是最好的。
当然,阻断药的价格也是不菲的,大概会在1000-1500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