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各种物质是怎么来的?

星级:
宇宙大爆炸初期,只产生了氢和氦两种元素(氢:3/4;氦:1/4),元素周期表上铁以前的其他自然元素,都是由恒星的核聚变形成的,而铁以后的元素,则基本只能在超新星爆发或双星合并中产生。

在化学当中,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定律,要做物质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参与化学变化的物质和化学变化后的生成物在元素类型,原子个数上都是一样的,绝对不会发生变化。不过,这也就在化学领域适用,放到物理领域,这是绝对不适用的。

在宇宙大爆炸之初,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宇宙大爆炸只形成了氢和氦两种稳定的原子核,其中氢元素约占3/4,氦元素约占1/4。至于元素周期表上的其他元素,那都是通过后续的恒星及其衍生星体产生的。

恒星大约是在宇宙大爆炸后30万年后开始产生的,当时宇宙的温度已经降到了约3000度,化学结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得以形成,宇宙主要成分为气态物质,并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较高的气体云块,即巨分子云。这些巨分子云可能会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发生引力坍缩,最后形成大量的恒星。

恒星就像是一个物质创造的大熔炉,在恒星内部,通过大量的的核聚变可以产生种类丰富的化学元素,但是鉴于恒星内部核聚变,到铁元素就终止了。也就是说,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最多只能够得到铁元素,而铁元素之后的元素是没办法通过恒星聚变获得的,而且排名越高的元素越难获得。

对于小质量恒星,比如小于0.8个太阳质量的红矮星,因为质量太小,内部温度不够高,甚至氦元素的聚变反应无法点燃,这种恒星也就只能聚变到氦了。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氢元素燃烧完后,引力作用会临时压过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然后恒星外层发生收缩,使得内核温度急剧升高,就会点燃氦元素;氦的聚变非常快,并释放大量能量把恒星外层大气吹走,也就是氦闪,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太阳在演化末期应该也就只能聚变到碳、氧元素。

对于质量大于1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则一直可以聚变到铁元素,然后聚变反应就终止了,因为铁的结合能是最高的。

以上,就是元素周期表中铁之前的元素的形成来源了。至于铁之后的元素,是不能通过核聚变形成的了,但是在恒星的一些其他变化当中也可得到一些,比如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末期,通过慢中子俘获可以产生一些,但是慢中子所处温度低,中子俘获过程时间长,能够产生的超重元素(铁之后的元素)实在太少。

对于大量的超重元素生成,还是得靠快中子俘获。快中子俘获过程时间短,可以生成大量的超重元素。

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能达到100亿度以上的温度,此时快中子密度极高,于是铁元素在超新星爆发中进行快中子俘获过程,可以生成大量的超重元素;或者在双星合并(双中子星合并或者中子星与黑洞合并)事件中,中子溃散后不久会衰变为质子,也能形成大量的超重元素。

综上所述,形成比铁更重的元素,可以有三种方式:

(1)大质量恒星演化为红超巨星时,铁-56通过慢中子俘获过程,产生少量超重元素;

(2)双星合并事件中大量产生;

(3)超新星爆发时,通过快中子俘获过程大量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