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哲喊了句“估值被低估”,中国平安股价5个月涨了47%,背后谁在挺他?
8月18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在上海、香港两地举行中期业绩公布新闻发布会。8位管理层悉数到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继续坐阵上海会场。
5个月前(3月23日),中国平安首次在年报中披露综合金融模式下的个人客户价值数据。
用马明哲的话说:“这是为了让专业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平安的价值,让一般投资者深入浅出地了解中国平安的整体表现。”
马明哲的“潜台词”是:中国平安的价值被低估了。
像是对他这番表态的回应,刚刚过去的5个月,中国平安股价从36.18元/股飙升至53.17元/股,市值一度触碰万亿大关,领涨保险股的同时,也跑赢大盘。
对于这样的表现,马明哲满意吗?
“我们很难评价股价,这应该由投资者来判断。”不过,马明哲进一步指出,即便不考虑科技因素,按照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指标来看,市场上也很难找到和中国平安相匹敌的金融机构。
很明显,马明哲对于股价表现是满意的,但他还有更大的期许。
谁支撑起股价?
漂亮的业绩表现是一方面。
2017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34.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5%;如果剔除2016年上半年普惠重组利润94.97亿元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利润增长38.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4257.80亿元,较年初增长11%。基于价值经营导向及代理人队伍量质齐升,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持续提升,同比强劲增长46.2%。
得益于公司业绩的持续稳健增长及公司偿付能力保持充足稳定,平安大幅提升现金分红水平,拟向股东派发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的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5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0%。
得益于个人客户持续增加及对客户价值不断挖掘,2017年上半年,平安的个人业务利润贡献达346.26亿元,占比79.7%,同比提升21.1个百分点。
衡量零售业务价值的三大核心指标——客户规模、客均合同、客均利润等均保持稳步增长。
截至2017年6月30日,集团个人客户数达1.43亿,较年初增长9.3%;集团客均合同数2.28个,较年初增长3.2%;集团实现客均利润241.66元,同比增长18.5%。
再来看互联网金融业务。
陆金所控股实现盈利,好医生日咨询量峰值46万,金融壹账通个人用户规模2.03亿。
“过去几个月,中国平安的股价表现优于同业,股价和估值正在持续修复中,并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在中国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看来,“受业绩增长和分红比例提升的叠加影响,中国平安作为投资标的的吸引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是否还有上涨空间?
先来看一看最新的机构预期。
截至目前,包括中信建投、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太平洋证券、瑞信等7家券商更新了中国平安的评级,其中,太平洋证券给予76.17元的目标价,海通证券给予70.22元的目标价,国泰君安、华创证券给予的目标价均在60元附近,瑞信给予的目标价为62.50元,中信建投给予的目标价为63.90元,均高出中国平安8月18日收盘价。
按照太平洋证券、海通证券的目标价,中国平安仍有超过30%的涨幅。
是什么让机构投资者如此乐观?
姚波道出了背后的逻辑:“未来,中国平安将从‘资本驱动’向‘资本+科技’双轮驱动转变,科技的运用不单单停留于内部子公司,而是要逐渐向外输出。我们也希望未来跟投资者交流,中国平安的估值方式和模式是不是能进一步改变或者提升。目前,大部分的估值还是按照传统的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的估值。”
按照马明哲的规划:核心金融业务是综合金融1.0版,陆金所是综合金融2.0,金融科技公司是综合金融的3.0版。
为何执着于金融科技?
探究马明哲对金融科技的执着原因,这又要说回公司估值。
目前,腾讯、阿里等科技公司的估值都是市盈率50倍、60倍,而市场对中国平安的估值仅为市盈率的11倍,这个数值主要基于中国平安的传统金融业务。
因此,无论是在年报中披露个人客户价值数据,还是向“资本+科技”双轮驱动转变的战略,马明哲都指向一件事:让投资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平安的价值和整体表现。
实际上,从半年报中,不难发现中国平安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的痕迹。
截至6月30日,中国平安的专利申请数高达1458项;
人脸识别技术精准度世界领先达99.8%,已应用在超过200个场景;
在业界首创图像定损概念,利用图像和深度学习技术完成极速理赔,已于2016年上线;
平安科技与重庆疾控中心联合研发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流感预测模型。
“智能科技的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马明哲强调,“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变身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推动公司业务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价值,以更好的成绩回报投资者。”
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