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专访电桩先越 充电桩要生态布局

第一财经专访电桩先越 充电桩要生态布局

7月22日,《第一财经日报》对国内首家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运营商“电桩”进行深度报道,电桩CEO先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依处于“外热内冷”困境,应该抱团取暖,建立起生态闭环,集中智慧,协同生长。

外热内冷 站在风口上的孤独

第一财经:今年3月,您在接受采访时说“站在风口上的孤独”,如今4个月过去了,政府政策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速前进,二级市场上,新能源板块的走势正如日中天。您为何依然觉得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外热内冷”呢?

先越:“外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组简单的数据即可得到印证。据工信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7.85万辆,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市场消费方面,新能源的市场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以北京为例,经历了此前多次的弃号,6月26日北京的汽车牌照发放中,新能源汽车终于“翻牌”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参与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的有6454人,约有12%的申请人未获得新能源购车指标。

而“内冷”,我想说,这个行业其实资本并没有真正开始布局。去年以来,汽车这个传统的行业似乎一下子成为资本追逐的新宠,从互联网汽车到新能源再到后市场,众多的风投都在虎视眈眈寻觅机会。但是,从资本输入上看,后市场特别是二手车以及汽车维修似乎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融资在这一行业并不鲜见,而不少项目在短短一两年间已经进入至 D轮融资。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新兴的充电桩行业,除部分上市公司概念被爆炒股价出现多日涨停外,其余获得风投或者拿到融资的企业却是寥寥无几。

盈利之困 难获资本投资青睐

第一财经:面对概念股接连涨停,充电桩行业却找不到人投钱这个情况,你认为是什么造成的呢?

先越:资本之所以并不会特别青睐这个行业,原因有三个——没有盈利模式、没有想象空间、没有退出机制。既然是投资,投资人首先关注的肯定就是盈利或者盈利的节点,而现在整个行业真的都没有清晰的模式。靠充电服务费肯定不行,而其他的各种模式还在辩证之中。

第一财经:所以说,现在外来资本不愿意进入,一些从二级市场上获利的上市公司其实也并没有大举地来推动充电桩的落地,以至于造成上述“外热内冷”的状况。

先越:对,虽然行业呼声很高,但真正动手做事的不多。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出台到大量资金注入,不难看出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迫切期待。也有人断言,这将是又一个千亿级的产业,会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持续站住风口。然而行业的浑浊导致我们依旧面临很多问题。

第一财经:如此一个高关注量的新兴产业,我们曾以为可以很轻松地发展壮大,然而发现其实不易。

先越:其实这个行业远比想象的困难。充电从根本上来看也是一个O2O项目,但其中的复杂程度不仅超过汽车后市场的O2O,甚至超过整车制造。行业标准缺乏,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不同的资源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中,所以要落地一个充电桩,就需要和政府、物业、电力等多个部门进行协调,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第一财经:020领域融资案例不少,电桩也已经获得了数千万A轮投资,有不小斩获,那么一定有很多投资方跟你们洽谈过合作事宜吧?

先越: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很多投资方找到过我们,国内无数资本,我们都‘聊’过一遍。投资人都很谨慎,对我们来说,非常的谨慎。

第一财经:我们发现电桩在接受投资方面非常地谨慎,如果有资本愿意提供支持,为什么不呢?

先越:电桩并不想单纯地去找一个资本投资方,说白了,这个行业并不差钱,但我们希望能有人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上的支持。这个产业还处在孵化期,需要大家抱团取暖一起探索未来的发展走向并建立标准,电桩愿意以更大的力量和更有责任心的方式去推动这个行业走得更加健康,同时也会继续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出一个更加完善的服务模式。

“重资产” 生态产业链是关键

资源,是所有涉足充电桩行业的企业都希望找到的。因此,与物业公司、城市停车管理公司甚至整车厂的合作,几乎已经成为业内一个普遍的模式,在先越看来,只有让更多不同的人贡献出不同的力量,组成一个大的生态,盈利才会有想象空间。

先越:对我们来说,现在并不存在竞争,相反,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进来,把这个生态做起来。在此之前,电桩和途家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还与包括丁丁停车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以及酒店业等携手,共同推进充电桩的落地。如果以封闭的心态去设置竞争壁垒,从长远看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相反,开放的方式和思维反倒为电桩赢来了更多机会。

第一财经:通过各种合纵连横,电桩已经在全国众多城市落地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服务,但为何还难言盈利空间呢?

先越:对,电桩从成都开始一步步推进,逐渐发展到在全国20多个城市有了自己的充电桩布局,线上APP的用户数也已经上万。在电桩的APP 上,用户除了可以清晰地查阅可供充电的地点外,还有专门的交流区可供交流,此外,一些售卖新能源车的4S店也已经接入到这一平台,相对于其余充电的 APP,电桩的功能更为丰富。虽然电桩有了些小成就,但是我们现阶段只是聚合了一个小生态。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产业链做一个大的完善的生态,比如我们和途家提出了一个绿色度假的概念,在线下我们可能落地到分时租赁、景区整个绿色出行,而与其他的不同的合作伙伴,我们会有更多的合作方式。电桩将自己定位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互联网的精髓就在于流程再造,正如滴滴快的改造了整个出租车行业的生态一样,如果我们能串联或者打通更多的环节,商机自然就会出现。电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是不会去做设备的,未来,我们会倾向于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去发展,最终实现轻量化运作。

第一财经:做成阿里巴巴这样的一个平台化的互联网企业,是很多涉足充电行业的创业型公司共同的梦想,但这并不容易。充电桩建设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要做到各个领域的合纵连横,更是难上加难,那电桩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先越:必须要大投入、大资本、大格局才能做活,因为需要撬动的东西实在太多。要最终做到轻量化,最开始必须是“重资产”模式的。轻和重,看起来是一对对立的存在,但却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因此,电桩A轮数千万融资背后的投资方并不是单纯的资金输入方,而是把我们作为其自身产业链上的一环,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在整个行业产生更大的聚合效应。我们也期望通过和更多优秀企业的跨界合作,一起推进绿色时代的到来。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