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摩拜、ofo的用户与未来

解读摩拜、ofo的用户与未来

✎ 编 者 按

在资本并不活跃的2016,以摩拜单车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成为了明星项目,数月间吸引了10亿元以上的资本,并带动十余家共享单车创业。本文调研了六千余名智能手机用户,结合Ques Mobile大数据,为你揭示消费者对于共享单车的使用行为和共享单车模式的现状和趋势。

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橙色、黄色的自行车也从并不多见到触手可骑。共享单车,其实叫B2C分时租赁更准确些,这种商业模式是真正在解决人们的痛点还是在创造需求?

也许你想了解:

摩拜与ofo,各自用户表现和增长情况如何?

共享单车用户有哪些特征?每次骑行距离如何?有哪些典型使用场景?

人们的短途出行的行为,有没有因为共享单车而改变?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

通过调研了六千余名智能手机用户,结合Ques Mobile大数据,下面为你揭示消费者对于共享单车的使用行为和共享单车模式的现状和趋势。

主要发现:

ofo和摩拜单车作为共享单车市场的两强玩家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二者用户重合率增长明显。ofo比摩拜的年轻用户更多,但打开频次更低;

地铁站/车站与目的地之间的通勤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出行场景,61.3%的用户单次骑行距离在三千米以内,南方城市用户单次骑行距离比北方用户远;

偶遇式骑行、健身锻炼和主动出行的场景具有增长潜力;

共享单车用户的活动参与和分享意愿很高,70%的用户表示未来还会经常使用;

如何更好地权衡单车的流动性与用户出行计划性,骑行舒适度与磨损度,以及更好地引入互联网征信是共享单车未来可改善的方向。

一、两强格局:用户增长迅速,重叠用户扩大

与格局已定的打车应用相比,共享单车模式在刚刚兴起时的推广更加理性。以ofo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是市场的先进入者也是占有率最高的两家,二者均处于用户数大量增长阶段。

从Quest Mobile监测的ofo与摩拜单车的月度日均活跃用户数变化来看,两家的日活从2016年8月起开始持续快速增长。

摩拜单车新进入北京、深圳和成都后当月的日均活跃用户增长非常明显。ofo,在7月和8月由于学生放假导致需求骤减,月度日均活跃用户明显降低,开学后及走出校园之后增长加快,但是增速慢于摩拜单车。

不过,ofo在2017年1月份开始陆续开通合肥、佛山、武汉等多座城市,其增长速率比上个月明显加快。共享单车的用户市场初具规模,此时开拓新城市对于整体用户增长效果十分显著。

我们还发现,随着共享单车两强玩家渗透率的提高,二者的用户重合率也在增长。2016年10月已有超过21万用户是ofo和摩拜单车的双用户,11月增加至49.05万,12月达到72.82万,2017年1月达到了121.56万。

目前单车的投放量还没有达到随时随地有车骑的程度,这对于除两强玩家之外的其他共享单车公司也是一个机会——用户“非排他”地使用共享单车应用,甚至已经下载一个共享单车应用的用户可能比非用户更容易下载第二个共享单车应用,而多下载一个应用的最主要的门槛就是用车押金了。

ofo用户的人均单日使用次数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均略低于摩拜单车用户。用户较频繁打开应用可能是由于寻找周围的车,或者查看活动等。高频的打开行为也为共享单车应用在骑行之外拓展其他消费场景提供了可能性。

根据相关调研,ofo和摩拜单车的用户性别比例较为接近,而ofo的90后用户比例比摩拜单车高近10%。起源于校园的ofo更容易培养更年轻用户的单车使用习惯。

二、出行场景:以五千米以内的刚需通勤为主

从用户的出行场景来看,高达62.9%的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完成地铁站/车站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共享单车目前主要投放的地点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车站/地铁站和目的地之间容易形成短途出行的高频需求。49.5%的用户会在步行过程中看到单车就使用以节省出行时间,这说明随机偶遇式的用车出行场景非常多,单车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

骑车健身锻炼和与朋友骑车出游的场景分别占20.4%和16.4%,这两种场景可能更多属于主动出行,频率相对刚需通勤更低,骑行时间可能更长。

校园内通勤尽管占整体6.3%,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在校学生群体而言是最主要的日常通勤,在封闭校园中通勤的频率高而且规律明显,是不可忽视的市场。

从共享单车用户的单次骑行距离分布来看,92%的用户单次骑行的距离在五千米以内。单次骑行三千米以内的用户最多,占61.3%,其次是3-5千米,占30.7%。从城市维度来看,南方用户单次骑行距离远的占比更高。广州和深圳的用户单次骑行距离小于三千米的比例低于北京和上海,骑行三千米以上的比例更高。

不同用户的短途出行行为和高频通勤区域能反映其生活习惯甚至消费力。通过大数据可以优化单车投放。根据不同特征类型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偏好为其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延伸服务,也是共享单车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的可能方向。

三、用户态度:积极参与,留存率高

用户对共享单车的线上和线下的主动传播意愿非常积极。无论是ofo还是摩拜单车,均有超过六成的用户会主动推荐他人使用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相比,ofo的活动更加丰富,app中有专门的活动菜单,活动包括星期一免费骑、在特定时间骑行可抽奖等。ofo用户分享骑行体验或者红包的比例也比摩拜用户高近两成,参加相关活动的踊跃程度也远高于摩拜单车(33.2% vs 11.6%)。

由于ofo单车初版不如摩拜单车结实,ofo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明显高于摩拜单车用户,分别为39.3% 和26.2%。二者用户举报违停(如停在校外/小区里等)的比例分别为18.9%和13.2%。用户在规范用车上比较积极。作为具有全民共享性质的产品,共享单车不仅实现了单车的共享,在运营上也调动消费者协助维护车辆质量和信息共享,以及通过优惠共享和活动参与鼓励用户在社交链中自发传播,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在良性循环的运营下,共享单车的用户忠诚度非常高。我们发现大多数用户对于共享单车并不是一时尝鲜,从用户整体使用反馈来看,共享单车极有潜力成为高频使用的装机必备应用。有近七成共享单车用户表示,还会经常使用。仅1.2%的用户表示不会再使用。高留存率意味着在目前市场未饱和的情况下获取新用户更加关键。

四、痛点与改进:往返需求、舒适度和信用分

1、流动性与计划性的权衡

整体来看,共享单车用户目前的最大痛点是想骑车的时候周围没有,占55.2%。在人流量比较高的地区附近,随着单车投放量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动态平衡,想骑却没有的情况会减少。

其次是往返需求难以同时满足:担心返途没有车的情况是41.4%的用户的痛点。返途车不在的不确定性,本质上和“想骑但周围没有”的情况类似。使用共享单车的用户可分为单程用车和往返用车,往返用车的用户在回程之前是一直推着车,还是先把车锁上等返途再重新找车,可能是令往返用户比较尴尬的选择。

随着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出行习惯的养成,会有部分用户的用车出行更加具有规律性。目前摩拜单车的15分钟预约功能对于用户而言已经是一个可以提前规划用车的场景。未来如何在单车的流动性和满足用户的出行计划性之间权衡优化,或许是共享单车进一步打磨用户体验的一个可行方向。

2、舒适度与磨损率的权衡

共享单车的骑行舒适度也为四成用户所诟病。以摩拜为例,智能锁、实心胎和更沉重的车身让一辆共享单车造价不菲,尽管长期摊薄了运营维修成本,但牺牲了一些用户体验,也导致了用户无法骑行过长的距离。舒适性和磨损率的问题ofo和摩拜单车都在新一代单车中进行了优化。

3、推动社会征信

摩拜单车在应用中引入信用分,用户注册后即可获得100分基础信用分,良好的骑行记录和检举违停现象可以增加信用分,反之会减少信用分。当分数低于100分时骑行费用增加。然而,21.2%的消费者认为他们并没有从信用分的增加中获得收益或者激励。

最近获得1亿元A+轮融资的优拜单车与芝麻信用达成了“免押金扫码租车”服务协议,只要芝麻信用评分达到650分以上,用户无需押金即可租车。在多数共享单车应用均需要用户缴纳99~299不等金额的押金时,免押金对于新用户会有吸引力。而对于有使用单车出行刚性需求的用户,下载多个共享单车应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共享单车推动社会信用建设也是可以优化改进的方向,如将多次骑行获得的信用记录作为个人整体信用记录的一个参考维度。目前,不同的信用记录还没有做到跨平台的打通,信用记录被赋予的权重依然比较低。未来,信用会是越来越重要的虚拟货币。

五、共享单车模式会改变我们的出行吗?

在之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互联网产品的使用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用户的行为,如外卖应用的普及削弱了人们下厨做饭的意愿,打车应用的普及削弱了人们买车的意愿。那么使用共享单车是否也会改变人们的短途出行意愿呢?调研中显示的消费者改变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共享单车的出现让近六成用户有了更好的代步选择。自行车也代替了一部分公共交通甚至打车的出行。特别地,有48.7%的消费者在使用单车之后短途出行频率增加,这说明共享单车对于消费者主动的短途出行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没有出行改变的仅占8.8%。

共享单车,或许叫单车分时租赁更准确些,因为狭义来看它并没有充分调动闲置的单车资源,目前还是以专门生产的单车为主。但是它依然是一种带有“分享精神”的生活方式——用户不需要拥有单车便可以使用,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协助单车的运营更规范和更效率。

用户调研显示共享单车并不是在创造伪需求,而是确实在解决短途出行问题和提供对一些人而言更优的出行解决方案,并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户忠诚度。也许刚诞生不久的共享单车依旧有各种问题,但长远来看,它或许能够推动一个更加通畅、环保和诚信的出行环境。

延伸阅读:

ofo单车:现在谈盈利有点早,我们还是个婴儿

融资的速度和节奏感透露出资本对迅速结束战斗的决心。根据共享单车领域已经公开的投资信息,短短1年的时间里,已有20多个投资方入局这场战役,既有见证了打车软件从无到有的投资大佬,也有勇敢向前的资本新贵。投资的节奏也格外快,以ofo为例,在2015年12月获得东方弘道和唯猎资本的Pre-A轮投资之后,截至2016年10月10日,不到1年的时间里又完成了5轮融资。

共享单车玩家在PK什么?

“资本的加持让技术差距和市场边界越来越模糊”

从共享单车玩家的角度看,这场PK归根到底是市场占有率、用户数据、扩张速度、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的综合较量。根据Fellow data的数据,截至2016年10月,ofo单车目前市场投放量为7万辆,摩拜单车为2万辆,优拜单车预计达到8万辆。

从去年6月开始,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先后申请了27件发明。但显然,资本的加持会让技术差距和市场边界越来越模糊。“眼下速度决定一切,人才最为关键。”某共享单车内部员工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在快速扩张期,每到一个城市,都需要快速打响品牌效应,与政府进行沟通,推广宣传等,新员工来了一拨又一拨。

哪种模式更具想象力?

“有桩派”和“无桩派”能否做到殊途同归?

目前市场上的共享自行车主要分为以政府公租自行车为代表的“有桩派”和以摩拜、ofo为代表的“无桩派”两大类。

从运营成本的角度看,有桩派在调度管理、人工平衡供需、统一管理方面更具优势,更节省人力成本,但对用户而言,却必须到指定地点取车、还车,增加了一定的使用门槛。但随着政府力量的积极推动,目前城区内的公租自行车停放点已经越来越密集。

由于用户随停随走,无桩派自行车的运维成本势必增加。但从经营思路上来看,无桩派也有细分,主要为以摩拜为代表的“重资产”模式和以ofo为代表的轻资产共享模式。

摩拜单车的思路是,紧密掌握资金,以扩大再生产,注重整体品质,强调技术、质感,走“精英派”路线。ofo完全不同,它的愿景是“用更少的车服务更多的人”。最开始是免费提供给校园师生使用,后来演变成按需收费。除了自营车辆,ofo希望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单车共享给ofo经营,免费获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权,来盘活存量市场。

都有哪些盈利模式?

“现在谈盈利有点早了,我们还是个婴儿”

盈利方面,目前的共享单车玩家都坦言并不着急,摩拜单车直言,“现在谈盈利有点早了,我们还是个婴儿,发展和成长才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ofo表示,已经在局部区域实现了盈利,但租赁费用还是主要收入来源。

车身广告、品牌合作推广、自行车社区等也是可以预见的盈利点。上周,700Bike宣布成为第一家接入ofo“城市大共享”计划的自行车品牌,未来,ofo与自行车厂家的商务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消费升级是必然的,未来在ofo平台上可以解锁任意一辆车,不只有小黄车,700bike的车,自己的自行车,电动车也说不定。”ofo新闻发言人李泽堃表示,共享单车存在高端市场的想象力。

到那时,共享单车的价格还会是1元钱1小时吗?李泽堃并不知道答案。但“打车软件”的案例教育我们,烧钱也好,免费也罢,只要有用户、够高频、有数据、有流量,即使是“1块钱的生意”,未来也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消费者会一直“用脚投票”,直到市场趋于出现真正的寡头,规则会被重新制定。

如何对抗人性之恶?

在制度上提高用户的“作恶”成本

面对目前出现的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多家共享单车公司代表均表示要继续市场教育,呼吁用户文明用车,通过引入信用体系,在制度上提高用户的“作恶”成本。针对一些极端案例,也会借助司法手段的力量。

但现实却非常骨感,暴力拆解开锁,蓄意破坏车辆、二维码上粘贴诈骗信息,甚至只是天气太冷一时偷懒停在小区,奇葩用户的不文明行为,人为地制造了一场有关共享单车的“猫鼠斗”。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表示,“对目前的违停,主要依靠广大用户的举报,一旦举报被核实,我们会扣除违停用户20信用分”。ofo新闻发言人李泽堃表示,用户教育非常重要,不仅是C端用户,还需要整个社会对不文明行为共同唾弃。易观分析师王晨曦也预言,用户尚未规范的停放习惯和骑行习惯可能会与市政规划或交通法规产生矛盾,企业的加速扩张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类矛盾升级。

来源:企鹅智酷、渤海智慧蜂巢

编辑:Chaona

关 于 全 球 创 新 论 坛

INNOVATION DRIVES THE FUTURE

「全球创新论坛」由北大后E促进会发起与倾力打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协办,汇聚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创客,倾力打造全球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创新产业的聚集地、创新投资的新高地。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后E视野。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