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宝李华军:孤独的“等风者”

票据宝李华军:孤独的“等风者”

2014年夏天,因为一款名叫“票据宝”(www.pj.com)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票据市场孤独地求索了十年之后,李华军终于站到了聚光灯下。

除了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诉说着自己在票据行业里的坚守故事,和很多新近闯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野蛮人”不同,李华军一直坚持自身的金融业内人士身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因此风控才显得非常重要,那些跑得快的人未必能笑到最后。”

李华军说,他要做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逆袭”的背后

2014年,世界杯比赛如火如荼之际,一款叫作“票据宝”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以“逆袭者”的身份,成功地占据了投资者的眼球。彼时,一度在市场上大热的“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逐渐式微,理财收益也跌破5%。“票据宝”问世之初,便以收益高于“宝宝类”产品的优势,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此后,这款同属于普惠金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因为其相对安全的投资风险和较高的收益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资金,经常处于上线即被秒杀的状态。而其创始人李华军,也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风”。

回首2005年从银行离职的经历,李华军坦言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等待居然用了这么久时间。

大学毕业后,李华军跟当初很多的年轻人一样选择去了南方。彼时的他,供职于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沉稳的个性与突出的能力,28岁的时候,李华军就成为当时那家银行里最年轻的支行行长。

然而,性格中“不安于现状”的那股劲儿,却促使他在当上令同龄人艳羡的行长后做出了一个选择:辞职,然后创立了一个专注于票据信息业务的“中国票据网”。

“我可以说是金融从业者中触网最早的一批人之一,套用一句游戏用语,或许也可以称得上是骨灰级的‘玩家’。”

然而,2005年的这股互联网之风,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萌生创业想法时,李华军自认有银行从业经验,而且从事的一直是票据相关的业务,因此其创办的中国票据网,最先涉及的业务便是为票据行业的从业者提供各类交易信息和相关培训。

然而这个冷门又小众的行业网站,在起初却并不为业内知晓。“我们也找过百度做病毒营销,但是客户却并非从一开始就认同网站的价值。”不过,前面虽非坦途,李华军骨子里那股湖南人不服输的霸蛮劲儿却让其选择了坚守。“我相信自己的判断,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于是,经过多年的孤独求索,2012年,网站终于在李华军的坚持下,最终依靠会员费和培训费盈利。而坚守的结果,是中国票据网成为国内最早的票据行业垂直网站,李华军更是依靠这个网站,汇聚了众多来自金融业界、实业以及担保行业的专业人才,为其最终推出“票据宝”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站对“风口”

说到“票据宝”成功的原因,李华军将之归为站对了“风口”。

“我们将票据资产和互联网相结合,在很多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时,将投资者的资金和企业的需求成功地对接,而这正是符合了互联网金融普惠的理念。”

作为一个P2P网贷平台,“票据宝”最大的特色便是其质押物为银行票据,这也让其与其他的P2P平台在风险控制方面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李华军看来,票据其实就是“银行的欠条,它意味着到期时银行必须无条件兑付。”对于这个冷门的投资领域,李华军试图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来解释。而票据宝最大的创新之处,便是其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投资者通过自身的平台对接起来,并让投资者可以分享到票据投资这一原来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进入的领域。

在票据宝的操作模式中,融资企业把持有的未到期票据质押给票据宝指定的银行,委托其保管并到期托收兑付,投资人通过票据宝把资金借给融资企业;票据到期后由银行托收,兑付回来的资金返还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其中,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其实就是融资企业的利息。

尽管进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地”,李华军却不认为自己是颠覆者。统计显示,在目前的市场上流通的票据中,50万元面额以下的小额票据约占20%,这些小额票据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开具,但是银行却因为业务繁琐导致的操作成本较高,在对待小额票据的贴现业务上并不积极。

基于此,试图错位经营的李华军坦言:“票据宝的目的不是要去颠覆传统银行,而是要做银行的补充,做它们不能做、不愿做也做不了的事情。”

然而,票据理财的领域,除了李华军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其他的票据从业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瞄准了这一空白地域,市场上的票据理财平台正不断涌现。面对竞争,李华军显得颇有信心。他认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相信自己在票据行业十多年的深耕并非很多竞争者可比。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正面临着风险控制这一最重要的问题;而脱离了风险控制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就像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一窝蜂涌入的背后,正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忧。

“票据理财就像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刚出生后还将面临市场的考验,而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的应该是其不断创新的能力。湖南人的特点之一便是敢为天下先,我是一个湖南人,所以我有这个自信。”(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