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潜伏,再暗战,接着正面交锋,最后可能就是血流成河。电影市场人士这样形容今年刚刚开始的贺岁档。
今年11月20日,随着《我的唐朝兄弟》的上映,贺岁档大幕拉开,由于这个档期要到2010年2月20日大年初七才结束,其93天的跨度成为1997年内地贺岁档出现以来最长的一次。
档期长了,贺岁档也要井喷。30多部影片已安营扎寨,准备轮番轰炸,还有20多部影片伺机加入。93天,前后50余部电影,平均两天就有超过一部新片上映。这也将是内地贺岁档出现以来,最壮观的一次井喷。
场面看着火
票房井喷 贺岁片跟着喷
今年贺岁档的拥挤必须从一些数字说起。
2008年,内地电影票房总额达43亿元。从2002年起,电影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8年的增幅超过了30%,较之2007年增长了10.14亿元,被称为“井喷式”增长。
这些数字,给投资者打了鸡血,大量资金涌入电影圈。各电影公司老板直接把目光投向已有多年基础的贺岁档。人傻、钱多、速来——这是今年电影圈的流行语。目前,已确定在贺岁档上映的电影已有30多部,还有20多部伺机而动,时刻准备见缝插针。
因为今年的贺岁档横跨2009年11月、12月和2010年1月、2月,所以被分成主打圣诞节和元旦的“贺岁前档”,以及春节、情人节的“贺岁后档”。“贺岁前档”夹在两部进口大片之间——目前票房已超3.5亿的《2012》和人见人怕的《阿凡达》,其中值得一提的有5部电影:《花木兰》、《风云2》、《刺陵》、《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贺岁后档”比较乱,《锦衣卫》、《孔子》、《全城热恋》等“次大片”将展开肉搏。
宣传很管用
叫卖招数 明星多最管用
50多部电影挤进贺岁档,除了几部商业大片,其余全是中小成本制作。第一个沦为“炮灰”的,正是当初号称要“打响贺岁档首炮”的《我的唐朝兄弟》。
以“唐朝兄弟”为鉴,能看到中国电影宣传的重要性。
这么多影片,怎么吸引更多人捧场?看看上映前的宣传招数吧:有互夸,比如《花木兰》的赵薇和陈坤;有暗掐,比如《风云2》的郭富城和郑伊健;还有无穷无尽的首映礼、官网开通仪式、主演见面会……但这其中,最有效果的还是明星魅力和制作班底。《三枪》导演张艺谋的影响力和《十月围城》的强大阵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宣传的内容,连《十月围城》中昙花一现的李嘉欣,都可以博得媒体的头条。
有业内人士透露,《十月围城》的第一场发布会,全国15家院线的经理全部到场,片方形容那是一剂“强心针”,这话一点都不夸张。从明星和制作来说,“唐朝兄弟”自然抵挡不过。
华夏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中国电影在宣传方面的经费有时要达到整个影片投入的10%,中小成本电影,也会被包上大片的外壳。
这里有一个小成本宣传成功的范本。2006年,投资仅为300万的《疯狂的石头》却成为当年最受关注的电影。除了电影本身的高品质,《疯狂的石头》颇具创意的宣传模式,对其创造票房奇迹功不可没:该片先在一些城市免费放映,还请很多记者看片,等到电影在上海电影节放映时,电影从头到尾鼓掌超过60次,一下子知名度就打响了。
排片定生死
小片叫屈 大片霸占院线
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许多中小投资的影片拿不到多少票房,还是因为大片占去了过多的市场资源。
比如今年口碑不俗的《夜店》,正是因暑期档大片太多,失去了生存空间。事实上,一年400多部的电影产量,中小成本电影能够突围市场的,凤毛麟角。“观众想看一些电影又看不到,这没有办法,因为不是观众的喜好在决定电影生产。”一位影城经理这样说,“全国大部分院线都给了大片,中小投资的电影很难有机会进去。”
这样的遭遇必然引发中小制作电影的愤怒。“很多影院根本就不上映我的电影!”《夜店》导演杨庆如此总结自己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院线的权力太大了,要是他们不给你排档,或者给你排特别差的时间段,再好的片子也会玩儿完。”他甚至质疑院线背后有潜规则:“我的第二部电影一定要争取拉一家院线来当投资方,以保证上映时不至于被穿小鞋、受排挤。”
档期的问题真的是小成本电影的命门吗?“对低成本影片来说,选择恰当的档期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不能一味只盯着几个大档期看。以去年大卖的黑马小成本影片《十全九美》为例,暑期档适逢北京奥运会,一些片方放弃了这个档期,导致很多院线无片可放。这时《十全九美》适时出击,票房大卖。”一位业内人士说。
影院有理 观众决定取舍
对于“排片潜规则”的指责,院线宁愿反过来看。北京万达院线的一位负责人直言:“片子投资大小、发行公司不是决定排片的依据,一切由观众的喜好决定。如果说有什么‘潜规则’,那我们服从的是市场‘潜规则’。”他指出,排片计划是根据观众的进场人数来设定的,“哪部电影能吸引更多观众,我们就把相应时间段给它。把有限的放映空间排给有观众缘的电影,无可厚非。”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现在影片越多,观众选择越多,影院排片也越难,贺岁档“如何安排让人发愁。我们还没有机制来应对影片档期的协调,只能靠院线来做二传手。”
部分贺岁片档影片
12月
9日
《刺陵》
10日
《风云2》
11日
《三枪拍案惊奇》
18日
《十月围城》
25日
《未来警察》
2010年1月
2日
《阿凡达》
12日
《喜羊羊与灰太狼2》
19日
《东风·雨》
28日
《孔子》
2010年2月
4日
《锦衣卫》
7日
《花田喜事2010》
10日
《全城热恋》
11日
《72家租客》
《苏乞儿》
14日
《财神到》
《大兵小将》
18日
《越光宝盒》
贺岁档未必都能赚
在相同的档期,大量影片拥向影厅有限的影院,结果只有一个:那些投资巨大、阵容一流、噱头十足的大片才能真正享受“贺岁片”的待遇。影院会拿出足够的影厅热捧这些电影,其余的注定了只能当陪衬,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但它们依然顶着贺岁片的名头,跟在超级大片后面摇旗呐喊,是甜是酸只有自己明白。
虽然这两年国内在积极建设影院,但面对如此多影片,还是跟不上节奏。难怪艺术片的片方每天抱怨没有放映的阵地,实际上连许多商业片都没有栖身之地。贺岁档固然好,但竞争太激烈,93天的50多部电影,片方对此应当有个清醒的认识。对于大部分影片的片方来说,调整心态,正确选择档期,往往比“贺岁”两个字更能赚到真金白银。
贺岁档虽然存在,但人为夸大档期对票房的作用,上片一窝蜂,其实是一种急需改变的不良状态。实际上,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总像贺岁档这么拥挤,还有一些空白时间段没有被有效利用。《南京!南京!》就是在空档期上映,票房还相当可观,这是最好的例子。
一部又一部大片的票房出现井喷,确实带动了中国电影的繁荣景象,但真正成为大片的就那么几部,真正赚钱的也就那么几部,大部分的影片都是凑热闹。贺岁档,是有些电影的绝佳时机,也会是有些电影的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