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这是电影投资的美好时代,也是电影投资的尴尬时代。
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未上映前,就已经在“花钱”上吸足了眼球。先是总投资高达6亿成就了迄今中国最贵的电影;民生银行1.5亿元的贷款,也创下了金融业对单一影片的最大“赌注”。
如今,《金陵十三钗》正同《龙门飞甲》等影片在票房收入上展开恶战,投资方和制片方冀望于票房的一路高歌收回投资,并赚得盆满钵满。纷纷扰扰的票房战背后,来自银行、VC/PE、游资等各路资本也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暗自角力。
电影投资的高风险是业内共识,但各路资本依然前赴后继涌入电影市场“淘金”。其中,不乏致力于电影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也有希望借此扬名的产业资本,更有在资本市场上借题炒作的短线客。
近期在中央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的背景下,有预测称未来几年国内票房有望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但在现实中,赚钱的电影屈指可数,票房惨败的则不胜枚举。
对于电影专业投资者而言,投资电影如何慧眼识金,并规避风险“暗礁”?在当下浮躁的电影投资环境中,投资方与电影方如何完美结合?当前电影投资还面临哪些投资困惑和政策障碍?这些都值得电影投资界人士深思。
数百亿资金期待进入 电影投资持续升温
“130亿元!”
尽管官方统计数据尚未正式公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去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30亿人民币已是板上钉钉。其中,《金陵十三钗》和徐克执导的3D武侠片《龙门飞甲》的票房“双雄对峙”,日前均跻身4亿元票房阵营。
《金陵十三钗》由于集名导演、大制作、高投入等特点于一身,加上民生银行的大手笔贷款力挺,无疑成为2011年年末关注度最高的影片。
民生银行与《金陵十三钗》的合作要追溯到2010年深秋。起初,民生银行建议出品方做创新型的投行产品融资,如股债结合的信托或者基金产品,但制片人张伟平则坚持要“最简单的金融”——贷款。最终,新画面以《金陵十三钗》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贷款1.5亿元,利息只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略有上浮。
《龙门飞甲》
与民生银行的做法不同,北京银行提供给博纳影业公司拍摄《龙门飞甲》的资金,则采用“打包贷款”的模式。
2010年9月,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一次性“打包”贷款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不再让你孤单》等四部电影和《十月围城》电视剧的拍摄。对此,该行朝外支行行长助理卢艳超解释称,由于《龙门飞甲》资金需求相对较大,给单一一部电影贷款风险比较大,“我们从他们的拍摄计划中挑选了几部,进行打包贷款,以分散投资风险。”
事实上,这两部贺岁大片的贷款案例,只是电影方寻求外部融资的一个缩影。2004年,华谊兄弟筹拍《夜宴》时,为解决影片拍摄流动资金需求,从深圳发展银行获得5000万元担保贷款,此举开创了国内银行业涉足电影产业的先河。
2008年,北京银行为《画皮》提供1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此后的2009年,工商银行为华谊兄弟拍摄《唐山大地震》等4部电影提供1.2亿元贷款。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1年,商业银行向电影产业发放的信贷资金已经超过6亿元,其中以北京银行涉足最深。截至去年10月末,该行电影加电视剧等影视方面的贷款,已经累计审批通过金额近30亿元。
投资电影产业带来的财富效应与光环效应,不仅吸引了银行持续介入,也吸引了VC/PE、产业资本,乃至各路游资的关注。
继成功投资《高考1977》和《山楂树之恋》之后,由IDG资本参与投资的《雪花秘扇》于去年中秋上映,取得了不菲的票房和投资回报,而IDG中国区常务副总裁熊晓鸽,也因此被视为投资界中对电影投资代表性的人物。来自其他行业的产业资本也加入了电影投资的行列,如乐视网也投资了《机器侠》等项目;湖南广电、江苏广电等依托渠道平台优势,成功加盟《建党伟业》等影片。此外,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网游公司已进军影视投资。
不久前,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总裁于冬筹划拍一部山西题材的电影,熟料该想法刚一放出,当地就有不少煤老板主动找到他承诺:“你一分钱都不用出,来人拍就行。”随着山西煤矿改造大幕的拉开,当地煤老板数百亿热钱急切寻找出路,而“拍电影”,则成了继炒房、炒股后,另一时髦投资项目,以至于山西某市筹建一文化产业园区,仅仅两天时间就募资完毕。
“目前盘旋在电影产业上空至少有几百亿资金,但目前的市场盘子才130亿元。” 于冬表示,如此巨量的资金都在寻找电影项目,这本身就说明对电影市场的看好。
国内电影迅速增加的票房规模以及巨大潜力,无疑让试图进入电影市场的各路投资者,看到了一扇通向蕴藏着巨大宝藏的财富之门,尽管通向这条大门的路上遍布“暗礁”。
下一页:20%赚钱10%打平70%亏损 电影投资的“光环”与“暗礁”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