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片无缘年度票房三甲 市场呼唤'内生性发展'


《变3》在国内抢钱近11亿元

 

      2011年电影市场落下帷幕,尽管官方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130亿元,比2010年的“百亿”增长30%,票房总额仅次于美、日,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自2002年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已连续九年实现电影票房大增长。从2002年至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年均增幅超过35%。 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01.72亿元,同比增长63.9%,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2011年的130亿元数字不仅完成既定目标,比起去年的“百亿”又有大幅提高。


      虽然账面漂亮,但大多数钱都是进了好莱坞片商的腰包:《变形金刚3》“抢钱”近1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票房6亿元的《功夫熊猫2》和票房4.6亿元的《加勒比海盗4》。国产电影中,大片不给力,小片偶有亮点,票房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影院建设和银幕数量增长这样的“外生性”因素。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电影市场想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必须开掘更多“内生性成长”的动力,提升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观影信心。


国产片无缘年度票房三甲


      2011年国产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0亿元,影院银幕数更是超过9000块。但国产片特别是国产大片的成绩却让人失望。截至2011年12月25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票房前三名分别为 《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截至12月底,贺岁档上映的《金陵十三钗》票房未超4.5亿元,国产片无缘年度票房三甲。这与2010年《阿凡达》一家独大,《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等国产大片紧随其后的情况相比,不得不说是一个退步。


      业内人士评价,电影市场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外生性成长,即中国电影的增长源于市场放大,而不是自身具备了更多创新和革命性因素。国产大片和票房业绩增长的背后是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又一边骂一边看。票房的确增加了,但观众对电影的失望也与日俱增。这足以说明,国产电影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带给观众观念和艺术的满足。

 


《失恋33天》在票房上的成功,令其成为现象级电影


大片不给力小片接“地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上映的国产电影中,《白蛇传说》《画壁》《关云长》《鸿门宴》等古装片虽然也进入了“亿元票房俱乐部”,但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这些影片大多主打明星阵容,同时注重增加魔幻、战争等元素,但在过度夸张的宣传噱头背后,漏洞百出的剧情、苍白薄弱的人物,都成为观众抱怨的焦点。观众评价更低。倒是《失恋33天》《观音山》等国产小片,反而以低成本收获不菲票房,在淡季屡屡创造票房奇迹,让业界看到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号召力。


      尤其是《失恋33天》,作为今年最让人惊喜的作品,以文章、白百合两位大银幕新面孔领衔,不足1500万元成本的影片,截至12月中旬,赢得3.5亿元票房。作为今年“黑马”小片的代表,《失恋33天》让“接地气”的小片可以扬眉吐气地说一句“我们也很能赚钱”。


呼唤“内生性成长”产品


      电影的成功靠什么? 2011年的市场实践表明,营销当然重要,但对产品来说,仍旧是锦上添花的效果。产品至上是铁律,好的产品是接地气的产品,好的电影则是接地气的电影。 《失恋33天》之所以能打败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 《铁甲钢拳》(该片质量在去年引进大片中堪称上乘),就赢在国产电影的地气优势上。


      专家指出,中国社会丰富的人文基因和变革故事,应该成为国产电影“内生性成长”的动力。电影院的基本人群是年轻人,关注年轻人的真实故事,直面生活的真实苦恼与青涩感受,正视生活中主流人群的普遍焦虑,关注现实矛盾和悲欢离合,就是 “接地气”最直接的切入,加上幽默和喜剧的细节表现,电影故事想不丰富都难。无论是冯小刚多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贺岁片,还是《失恋33天》这样的“后起之秀”,都不断验证着这一点。在2011年创造的130亿元票房历史新高背后,恰恰涌动着国产电影需要反思和变革的动因,值得电影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