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资料图片)
从今年2月底开始,台湾就开始沉浸在狂热的浪潮之中。先是“台湾之光”李安二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大奖,全台“疯”李安。如果城市有情绪可言,那这段时间台湾的北部、中部、南部应该都是“欢呼雀跃”的。以和电影相关的“李安疯”为例,当李安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后,台北101大厦和花灯装置都打出了“李安,赞!”的字样。
先前骂当局不该动用老百姓的钱去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的议员们也转了口风向李安示好,台中市长胡志强3月3日颁发荣誉市民奖章给李安(还有谁敢说当局投电影是乱花钱),大导演光顾过的台中牛肉面馆打起广告推出促销“凡店内点用李安导演最爱特制牛肉面即送小菜一盘”(太精明了);台南的电影院早在《少年派》入围11项奥斯卡提名时就挂出庆贺标语(先见之明)。媒体铺天盖地的励志报道和分析更不用说了……
Part1
领教“李安疯”
但是,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却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对不起,《少年派》它是美国片!台湾电影要做检讨了。”不过,尾声也充满正能量:报纸影讯上,不少影院仍有《少年派》放映中,陪同的台湾“影视产业局”工作人员说,李安获奥斯卡后的第一个周末,《少年派》票房又卖出了800万新台币。
报纸刊物摊位中,李安笑容可掬、手握小金人的封面时常可见,当周新出的就有《商业周刊》的封面报道,内容是全面回顾李安的四个阶段的奋斗历程,导语显眼处写着“李安,一个让全台湾骄傲的名字”;在车厢和司机攀谈,不太关注电影的司机大哥也会笑笑说认识李安,“台湾之光嘛”;甚至于饭桌上,同行的台北市电影委员会和台湾影视工作人员还忆述起当时陪同李安在台湾选景,去木栅动物园看老虎的景象,还顺道聊起当初坚持要李安在电影结束时标注上当时还未撤销的“行政院新闻局”字样,“不过大陆应该被剪掉了。”饭桌上一阵欢笑,是那么默契。
李安在国际上的这份荣耀,让全世界都听到了台湾的名字,同样也让推动和辅助台湾电影发展的机构添加了几分信心和底气。当年李安也是得益于一笔电影辅导金而开始导演梦的,而此次《少年派》的取景80%都在台湾。时任台湾“文化部部长”的龙应台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谈及李安说,“李安这次得奖,我说他几乎是很难得地用一种单纯的温暖,将台湾不同的阵营都统一了。
台湾人在这个民主的过程里头,很难得对什么事情有一致的、同样的情感,李安就做到了这一点,大家都高兴了。李安可以在这样的千山万水之后,还对于他成长的地方——— 台湾——— 有这样一个始终如一(的态度),一点不因为自己的光荣而有任何改变或者任何造作,还是很真诚的。非常单纯跟很美的人,李安。”但欣喜之余,她也提出了警醒,“我觉得台湾人在高兴、光荣、庆祝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少年派》不是台湾片,对不起,它是个美国片。所以对于我们自己电影的发展,要有很多自己的检讨跟(后续)工作。”
检讨?检讨什么?如何做?这恐怕是龙应台担任首任“文化部部长”之后就一直在做的事情。
A
龙应台二度从政
这个“文化部长”不好当
2012年5月20日,台湾有了“文化部”。就在当天,拥有65年历史的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正式被裁撤,所属的“广播、出版、电影”业务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一起并入组成“文化部”。在我们抵达台北,从桃园机场前往台北市区的路上,前来接机的“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电影产业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跟我们普及架构。“我们的‘文化部’还很年轻,还不到一岁。这还是我们‘文化部’成立以来第一次邀请媒体探访。”这是此行出现频率颇高的字句。
龙应台继任职台北市文化局局长之后二度从政,担当首任台湾“文化部部长”,台湾坊间将更多兴趣点着陆于她与“立法委员会”的“交锋”上:“部长”因为穿球鞋到“立法院”备询被批藐视立法委员;“部长”不认识艺人Hebe、林宥嘉,在“立法院”被考倒……尽管这些都发生在她上任之初,至今已经过去了9个多月,但还是变成了谈资,落入我们的耳中,还“附送”后续———龙应台去备询还是没有换下她的球鞋,理由是只要久站都会穿舒适的球鞋;龙应台认识Hebe、林宥嘉了,因为去年6月她借金曲奖颁奖礼亲自走到两人面前来了个“爱的抱抱”。比起“新部长”上任的新举措,这些八卦显然更容易抢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
听着被欢乐转述的花边新闻,多少能感受到这个“部长”不好当。严苛的职位要求、蜂拥而至的外界争议。“最困难的事情,我找不到睡觉的时间。你看我上火上得一塌糊涂。没时间可以去修补自己。”龙应台跟我们说这句话时,特意指了指嘴唇上火的疤痕。事实上,作为文化名人的她有放下身段。她有向外界表明“在流行文化上,我要好好上课”,透露有在挤时间“恶补”电视和电影,利用用餐时间与影视、流行音乐界以人士以“三明治餐会”形式沟通产业现状……即使在她和我们交流的短短三十分钟里,也能感受到她有在“做功课”,在聊电影产业时尤能显现。她的回答里会适时穿插一些具体电影作品的举例,《岁月神偷》、《桃姐》、《无间道》、《夺命金》、《大尾鲈鳗》、《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例子适当,没有突兀。
“部长”说电影产业
前端创意泉涌,其他环节很弱
目前,大陆电影输入台湾有每年10部的限额,要抽签选出。而从2013年起,大陆引进台湾电影则不受进口影片配额限制。台湾会否对大陆电影开放配额呢?龙应台统领“文化部”后最早下达的一个指令就是:对于之前不合时宜的所有规定,做一个总的盘点跟修改建议。其中有一部分跟电影、电视以及出版物相关,当中还听说,她有意对台湾引进大陆电影限额的法令做一个修改。
龙应台在采访中还表示“比如到现在我们对于大陆进口的电视连续剧还要做内容的检查。这其实不符合台湾现在的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因为按照规定,要检查它有没有宣扬共产思想什么的,这就是思想检查。可是我们为什么还继续做?同仁还继续。我不知道这个工作,我的同仁喜欢还是不喜欢?一年要看一万多个小时的大陆连续剧,他们是喜欢还是觉得受罪?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我们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这是要检讨、要改正的。”
泥土化、国际化、云端化、产值化,是龙应台上任之初提出的“文化部”未来施政方向。有了“文化部”之后,电影产业的力量被她提到了首位,“电影怎样可以带动电视,电影跟电视怎样带动相对比较小众的文学。如果做得好做得对的话,我希望它有火车头的地位。”
众所周知,台湾电影辅导金制度已成为挖掘和支援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从李安到魏德圣微博都曾得到帮助。龙应台对电影产业的检讨也从辅导金说起———“电影政策有一个困难:我们钱太少,没有办法加大资金,因为预算有限,尤其是这两年台湾的经济很不好——— 听说今年会好转。但整体预算是减缩,我们没有办法做所谓的加大资金,只能说深刻去检讨你本来的资金是放在什么地方,你应该是投置在什么上面可以刺激它的发展?资金是不是用在最有效的关键点上?这是我们的挑战。”
去年11月,龙应台和返台为《少年派》宣传的李安演进行“午餐便当”交流。据报道,他俩都感慨,台湾电影业30年,问题一样:人才充沛,但产业链松散、不健全,导致台湾电影工作者永远在单打独斗,无法成为台湾力量往外走。
龙应台此次再次提及“我们都知道台湾最特殊的是电影的上游,它的创意、人才、艺术质感等方面很好。但电影是一个工业,产业链很长,包括特效、后制、剪接、灯光等,它的产业工业环节非常多。我们是前端的创意泉涌,可中间凡是产业的那一个个环节很弱。”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龙应台并没有做过多的表达。但作为邀请方,他们用了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和感受—— 台湾电影新气象。
下一页
台湾电影新气象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