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1日,由亿欧主办的“亿欧社区行业沙龙-生·活”在左岸公社Wepec创业酒吧顺利举行。本次社区沙龙邀请了管家帮董事长傅彦生、爱鲜蜂COO刘爽、e袋洗CEO陆文勇、天图资本合伙人汤志敏、59storeCEO周坤鹏、迭代资本合伙人周响东、好狗狗CEO刘志雄、家生活创始人兼CEO王斌、修哪儿董事长杨一萌、亿欧专栏作者王三暖、亿欧副总裁李双等11位社区领域企业负责人及VC代表做了精彩分享。
【周响东现场演讲实录(有删减)】
大家好!受邀请来做分享,本来很麻烦,做投资人一天到晚奔波,来不及做PPT,我抽了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是我自己看项目过程当中对社区O2O的梳理,谈不上多有自己的观点。
我和亿欧有渊源,亿欧是我的老东家投的。关于社区O2O,2014年8月份左右在上海沙龙也讲得比较多。如果去过可以知道,合伙的一些项目,社区无忧等等火过一把,这么多年来不断有新企业出来、老企业倒掉。个人也算观察者,后来我对社区O2O没有关注。社区O2O两个观点,我们的观点是做过行不通,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人口结构。
本身手机已经基于地理位置服务了,再谈社区多此一举。
我分享一下自己对社区O2O的看法,现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的流量端,我去做流量端的创业项目,一个是交易类,我把社区O2O项目分为两类,主要看流量端的。
流量端模式有两个,一个是Nextdoor,我认为这个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另外基于地理位置的兴趣社交,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比如小区内打篮球,大量用户沉浸到群里,各种各样的群。微信场景会对很多做流量模式的项目产生很大门槛,并且跳不过去。这也是很多小区,杭州有一个友邻做了很久也没有做起来。你在单点用户密度要足够,第二要频次足够才能形成流量壁垒,你用地推模式做社区很累,没有一个强度能够推出密度,交流频次不高,我和邻居交流需求不是特别强。
物业服务,很多物业也在推,比如绿城。很多创业者也在做物业服务,利用互联网的和客户交流工具来提升物业效率。这也是往社区交易走。杭州也有一个,这是流量维度的创业机会,个人觉得这两点是一个机会。
再讲交易类,交易类是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垂直类。平台是每个类目都玩不好,因为每个都需要深度整合,很难向用户交出满意的服务。而类目是使用频率低,面临着服务密度问题,如果单个密度不够很难形成规模的经济壁垒,很难形成规模用户。
这时候对创业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矛盾。现在大家也看到了,很多平台在两个路径走,一个是平台采取孵化加投资的逻辑。比如58同城有巨大流量,从咨询转到交易,有些投资有些自己孵化。每个类目能跑出来都很难。个人观点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形成。
创业公司要从高频切入。而且未来可能他自己拓展为平台或者被平台收购。也没有肯定能形成平台的平台。淘宝的阿里生活,他做得不是特别好,用户不仅需要交易信息,更多的在于服务品质把握,纯交易平台模式很难。
比如美团推一部分服务,本身也很难做平台。现在服务类目机会还是很多,先从垂直类目切入,至少在这个类目上做壁垒,你想收购我而不是自己做。以前的例子,滴滴和e代驾,他为什么选择自己做呢?e代驾门槛不是特别高,滴滴发现自己做个服务完全可以覆盖,没有必要选择收购。如果未来被平台收购也想想看自己的壁垒。我收购方也会想花多少钱收购你是划算的。如果过高对滴滴是资源浪费。花十亿做一个重复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个人观点是在服务类目机会很多,因为现在整个市场没有到已经市场下跌的,但是类目的基本格局是被收购的命运。为什么呢?现在市场看到最后一小时、最后半小时有机会,但是京东和阿里也在不断下沉。他们利用互联网机获取了海量流量,但是为了很多类目不断下沉。越布越密,为了最后半小时的配送。不能只做这么高密度的事,很多商品类O2O都逃脱不了被收购的命运。
这是对商品类目的O2O。
很多创业公司,我觉得现在创业公司做收购,核心还是提升服务供应链,而不是停留在流量思维。因为我现在观点是现在流量,纯思考高频低频不一定对,不构造壁垒,是很难生存的。比如杭州的小米代购,把东西从菜场、超市搬到家,可以先做高频类目,你要烧多少钱能烧到多少量,但是这个量对京东、天猫不care你。BAT不缺钱和流量。
核心是创业者的核心逻辑要提升供应优势,这是我生存的本质。虽然是高品类,但是要建造出足够的壁垒、竞争优势,使得BAT进入的时候是买你而不是自己玩,或者你构筑壁垒让他觉得进来没必要。
壁垒在很多方面,很多行业有规模效应。比如需求实时,点到点需求,一个平台上的供应和需求交易效率最高,这种项目是规模效应很明显的,是很有竞争壁垒的事,京东、BAT没有能力再往里面去,所以他就选择投资、收购。
创业者的价值,核心还是考虑我在这之中考虑多少价值,现在这个时代流量红利已经不在了,不要过度思考高频和低频,也是建立足够壁垒的情况下再建立低频,如果没有壁垒很多时候是很容易被人抹去了。我觉得校园O2O、社区O2O都是伪命题。
很多项目不垂直于社区逻辑,是类目逻辑,比如饿了么是从校园起家,为什么不垂直校园了,完全可以全社会覆盖。比如社区代购,供应链、后端能力是通的,要从校园起家之后切入社区形成规模效应。流量思维来说垂直于某个类,但是流量思维壁垒不够深。
我们迭代资本是在杭州的一家机构,之前投的几家还不错,我们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互联网+,互联网+投资逻辑是这样的,现在整个社会一方面消费升级,用户对于消费服务的体验需要升级,同时互联网提升效率,推动了互联网品牌战术,后面更多的机会是传统行业加互联网。典型项目在二手房中介,原来典型的是搜房网,他发现向中介收流量费很难,所以他自己做了,但是房价干不过链家。
我们更多看好传统行业加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核心逻辑是提升消费理念,提升行业效率。这不是绝对的,我们更看好我是服务,我就是一个物业,但是利用互联网提升效率,这是我们投资的主线。
同时我们看看消费互联网,看看类社交。
这是我们主要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