籺,岭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小食。分布在粤西茂名和湛江的赤坎、霞山、麻章、吴川、廉江、遂溪以及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粤东、福建沿海、海南地区也有类似食物,但叫法不同。籺(读hé),粤语发音类似“@”,字面释义与作物相互关联,是稻谷,是麦,是粗食的产物。清代《康熙字典》有关“籺”解释为:“xié,屑米细者曰籺”“hé,米粉”。《辞源》有关“籺”解释为:米麦的碎屑。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指米麦的碎屑,多用指粗食。也泛指稻、麦等的籽粒。在其他方言中基本不用“籺”,在广东粤西及桂东南大部分地区专指类似糕点的汉族小吃。先秦时期,南越地区俚僚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将简单的谷类、根茎类作物捣碎成黏稠状,包上肉菜来吃,形成类似糍粑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