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
知识树
时光轴
论点集
总题库
阅读模式
知识树 创建页面
知识树 创建说明
领域
提 交
历史人物
历史
人物
词条相关
词条 主页
》
词条 科普
》
词条 事件
》
词条 题库
》
词条 知识
》
EMITQD
0
【成语】
“坐井观天”衍生自韩愈的《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坐井观天-成语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道-韩愈 古文
“井底之蛙”非“坐井观天”之蛙,出处不一样的
《庄子·秋水》写道“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秋水》中的这段话衍生出两个成语“井底之蛙”和“夏虫语冰/夏虫不可语冰”。
后来,
(文人)又在《原道》中化用了这句话写到“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于是又衍生出了成语“坐井观天”。
由此可知,“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里的这两只“蛙”并不是同一只,至少这两个成语就不同源。
清末时,章炳麟曾写书批判康有为,里面就曾写道“所谓井底之蛙不知东海者,而长素以印度成事戒之”,这更是直接表明“井底之蛙”是“不知东海”而非“坐井观天”之“蛙”。
道教的最经典营销:让韩湘子成仙
唐元和14年,
依惯例遣使臣往凤翔迎佛骨到宫廷。
这时大文学家韩愈写下《论佛骨表》上奏,认为“迎佛骨”纯属迷信行为,佛不足事,崇儒反佛才是王道。
由于韩愈的文学影响力极大,佛道两教对他这篇反迷信的文章极为忌惮。
后来,道教为抵消韩愈《论佛骨表》的影响,想了个办法。
韩愈不是有个侄孙韩湘嘛,他被贬潮州时还曾写了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给他,咱把韩湘捧成神仙不就可以了吗,还可以起到反杀效果。
于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诞生了,还明明白白地说这就是韩愈的侄孙。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