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技术伦理(ethic of cloning),哲学-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克隆技术的道德价值取向及其道德要求。“克隆”是英语clone或cloning的译音。clone源于希腊文klone,意为用嫩枝繁殖的意思,该词最早在园艺学中被使用,后逐渐被引申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世界卫生组织将cloning定义为遗传上同一的机体或细胞系(株)的无性生殖,在中国通常被译为无性繁殖;无性生殖的单细胞或机体的后代叫无性系(clone),无性系的基本特征是所有个体在遗传上是同一的。根据克隆对象和操作层次不同,通常可分为分子克隆(又称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及个体水平上的克隆(如植物克隆、动物克隆)等。1997年2月,英国《自然》杂志刊文,宣布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运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培育了一只名叫“多利”(Dolly)的绵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只无性繁殖的绵羊。克隆羊的成功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无性繁殖在技术层面是可以完成的。此后,克隆猪、克隆牛等克隆哺乳动物相继问世。克隆技术带来了动植物产业的巨大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