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一切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论和态度。在历史上,道德虚无主义有各种理论形态。中国战国时期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否定社会的善恶、是非、君子小人之别。魏晋时期出现的《杨朱篇》则以否定善恶之别为其享乐主义作辩。在西方,根据《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对“虚无主义”的解释,特指产生于19世纪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一种怀疑主义哲学。事实上,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道德上蔑视一切传统,主张为了生活获得自由,就要消灭道德和一切道德传统,也是种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往往是社会变革和动荡时期的产物,是在否定传统道德时出现的一种极端趋向。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意义上,它对否定旧道德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否定人类一切道德价值则是根本错误的。例如,一个道德虚无主义者会说,杀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本身既无固有的正确性,亦无固有的错误性。道德虚无主义者认为道德来自于构建,是一套人造的复杂规则和建议。道德信奉者可能在心理,社会或经济上占据优势,但道德本身不具有绝对实在性,它甚至不具有相对实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