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美学是佛教传人中国与传统思想结合后逐渐形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促进了中国艺术的繁荣,也表现了佛教的审美意识。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并发展成为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极大的影响。魏晋以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领域,都呈现出与先秦、两汉文学的不同风貌,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受佛教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冲击、渗透、感染和影响。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新文体、新意境、新形式。它对于律体诗和俗文学产生直接的作用,并使原来重人事、顺应自然、重描绘山川风物的传统审美意识,与佛教批判宇宙人生,彰善瘴恶、因果报应的观念相结合,使偏重于写实的审美描述,与不受时空意识限制的观念相结合,为文人开拓了新境界,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魏晋时期,诗坛上玄学思想成为基调,出现了“玄言诗”。佛教般若学也得以广泛流传,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的思潮给诗人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影响,形成一种优游自得、寂静恬适的诗境。在唐代禅宗兴起和唐诗蔚为一代文学精华的同时,归趣不同的宗教与文学相得益彰,其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的内在因素和并行兴衰的变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