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洞原是道教洞天福地,唐代以前称“金井洞”。相传五代梁时有黄龙破洞而出,后随龙势倾翻,由此得名黄龙山。明代陶宗以《辍耕录》载:“黄龙洞北枕太湖,其山皆怪石林立,洞旁壁立千仞,俯瞰不能见底。”洞东侧有一直径一丈许古球,称“龙蛋”。过“龙蛋”,有古代道观遗址,分二茅宫、三茅宫、祥应宫、真武殿,规模宏大。旧时郡有水旱,群郡守即率员来此祈祷,北宋湖州太守苏轼有《卞山龙洞祈晴诗》:“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往问卞山龙,曷不安其家。”黄龙洞直径14.8米,垂址深度37米,洞底生风,寒凉透骨。洞周山崖上多摩崖石刻,有黄庭坚、苏东坡、杜牧、赵孟頫等名家真迹,其中刻于巨石“丈人峰”上的四个大字“黄龙洞天”,系明朝四十三代汉嗣天师张宇初题写,可见黄龙山茅宫属天师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