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单体造像艺术,有狭、广二义。狭义相对石窟寺院造像而言,指古代地面寺院或民间供养的通常可以移动的佛教石刻造像,包括圆雕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形式。广义指以个体形式流传下来的各种质地佛教造像,包括石刻、夹纻、泥塑、木雕、金属铸造等种类,金铜造像和石刻造像是两种主要遗存。在中国,肇始于汉末三国,东晋十六国获得初步发展,南北朝到隋大发展,唐代更加繁荣,宋元明清在衰落中延续发展。金铜造像 青铜鎏金是中国最早出现并流行的佛教造像种类,《三国志》卷四十九与《洛阳伽蓝记》卷一分别记述了汉末、西晋金铜造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后赵建武四年(338)像则是现存纪年最早的金铜佛像。有大中型和小型两种,前者主要陈设于寺庙,后者多在家中供养,现存的绝大多数属于后者。两晋南北朝隋唐是金铜佛像的主要发展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西晋至南北朝早期为第一阶段,出土和传世的作品主要见于河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南方尚未发现早于南朝初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