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之谓美(fullness is beauty),哲学-哲学-美学-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史-﹝基本概念﹞,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孟子提出的儒家美学命题,指儒家追求的一种“美善相乐”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孟子·尽心下》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曰:“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可见,“充实之谓美”首先应该进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并将所修之“善”充满于内心就成为“美”。所以,孟子美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善”,而且是由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所养成的由内而外彰显的精神气度之“美”。此“美”是一种“善—美”。这种“充实之谓美”的“善—美”要以主体的“养气”为基础,因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具体地说,主体“充实”之美的获得应该以“养浩然之气”为基础。《孟子·公孙丑上》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