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情邪论(theory of humanity being good and feelings being evil),哲学-哲学-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中国唐代思想家李翱提出的人性理论。“人之性皆善”,而“情者,妄也,邪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李翱的人性善说不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复归,而是将性善一般地称为道德之性,是指与情对立的静寂清明的精神本体。《周易·系辞下》说:“妄情灭息,本性清明。”这表明性、情的对立关系。李翱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复性书》)人性本善,以情为恶,清净本性是仁义道德的基础,李翱的人性论受佛教人性论影响,认为通过“不动心”来消除情欲蒙蔽,使“性”恢复原来的光明,以此实现成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