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阶段(mirror stage),哲学-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后结构主义-拉康,J.,法国精神分析学家J.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非拉康首创,而是受到心理学家H.P.H. 瓦隆相关研究的启发。瓦隆观察动物和人类对其镜中之像的反应后发现,婴儿从6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辨认出镜子中自己的像并对之表现出极大兴趣,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探索自身身体与其镜像的联系。此外,镜像阶段理论蕴含的辩证法结构,受到A.科耶夫解读G.W.F.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影响。拉康对镜像阶段的研究始于1936年并持续到1960年左右。他最初将瓦隆的观点与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关联的做法,完全不被当时主流的精神分析学所重视。拉康发展了镜像理论,较少强调其“历史的价值”,即儿童精神发展的阶段,而突出其“结构性的价值”,即主体与身体图像的力比多关系。由此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探讨了一些精神分析重要问题:自我的性质、理想的自我和自我的理想问题,以及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关注的自恋性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描述了自我通过对象化以及跷跷板转换方式而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