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哲学(Mahāyāna philosophy),哲学-哲学-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大乘佛教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亚洲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乘的梵文是Mahāyā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的意思;其相对的名词是小乘,梵文为Hīnayāna,是小的、低等的车乘或行程之意。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内部的重要传统。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中一群自称“菩萨”的在继承了部派佛教中比较开放的部派——大众部等基础上,发起改革佛教的运动,逐渐出现了《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维摩诘经》等初期大乘经典。这些大乘经典的哲学思想,主要有缘起论、佛性观、菩萨道、佛身观与净土观等。①缘起论,阐释一切事物的存在原理、众生修道的解脱根据。一切事物皆是互依互存、自他共在,其本质是无法自我规定的,本性是自无性、空;众生依缘起而修道,悟入存在世界的真实——空性,证入平等的法性、真如。②佛性观,阐释一切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与根据,皆能成佛;同时,众生依佛性观而相信自己拥有成佛的可能,展开成佛的修道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