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琳(Falin),哲学-宗教学-佛教-〔人物〕-法琳,南朝或隋唐时期的二僧。南朝法琳(?~495),宋、齐间僧人,俗姓乐,晋原临邛(四川邛崃)人。少年时于蜀郡裴寺出家,专心研习戒律,好读《十诵律》,但苦无良师。后学于陕西隐公,大有长进,归蜀后住灵建寺,受当地僧尼宗奉。齐建武二年(495)圆寂。事迹见《高僧传》。隋唐法琳(572~640),俗姓陈,祖籍颍川(河南许昌),其祖随宦移居襄阳(湖北襄阳)。少年出家,游历楚郢、金陵等地,一度隐居于青溪山(湖北南漳),遍通儒释经书、内外词旨,尤精“三论”,撰《青溪山记》传于当时。隋仁寿元年(601)入长安,为体察道教情况,于义宁初(617)着道服与道士同住,论庄谈老。唐武德初(618)复归佛教,住济法寺。武德四年(621),曾为道士的太史令傅奕上疏请废佛法,唐高祖李渊诏问沙门,法琳奏对,理正词直,捍卫佛教。傅奕又上更多表状,并公开流布其文,引起了社会上歧视僧侣的风气。法琳于是撰《破邪论》,引孔、老来反驳傅奕的观点,虞世南为之作序,风行一时。而后法琳分别上书太子(李建成)及秦王(李世民),以求提升沙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