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说(theory of aesthetic attitude)美学理论之一。强调人们从事艺术审美活动、面对审美对象时持有非功利的心理和态度。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理智的、道德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态度,即审美态度: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能不能为审美主体发现和欣赏,取决于审美主体采取的态度;审美态度是一种“超越性”的态度。最早用态度”一词说明审美心理状态的是英国的夏夫兹博里。后德国康德、叔本华等人又对审美态度作了详细的叙述。康德系统阐述了审美无功利的思想,指出审美态度区别于非审美态度,并提出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决定性条件,是西方审美态度说的集大成者。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说明了审美态度不同于观看事物的普通方式,而是一种从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审美方式,是对自我和实际功利的超脱的审美观照方式。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使审美态度说变得更完善和系统。后美国布洛克提出以审美态度来界定艺术品。认为一物品之所以成为一件艺术品,主要取决于人的审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