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差异性是同一或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乃至同一个人对于同一审美对象产生的不同的或对立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有时表现为量的差异,如美感程度上的有无、强弱、深浅或角度上的偏与全;有时表现为质的差异,如美感内容、性质上的肯定与否定,接受与反感的对立乃至斗争。中国先秦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汉代《淮南子》认为美感差异性是由于审美主体所。载”的情绪不同,“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感差异性由人感知的对象不同所引起。法国笛卡儿认为人的观念回忆和判断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美感。英国休漠认为人天生的心灵不同,因而不同的人感觉到不同的美,每个人只应默认自己的感觉,而不应要求去支配旁人的感觉。法国狄德罗认为人的知识、经验、职业、性格、情绪、判断力、审美角度等都存在差异,并处于变迁之中,美感也就不同。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不同阶级和不同教养的人对于人体美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审美评价。以上诸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美感差异性具有普遍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人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的差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观念、需要、能力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