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只有四个,“第五种姓”达利特不属于种姓

星级:
种姓制度确实是将印度人分为五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但其中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算是种姓,第五阶级的达利特并不算种姓,因为在印度教的传说中,四大种姓的人都是由原人创造出来的,但达利特不是。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最有名的标签之一,很多对它一知半解的人可能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四个还是五个,听说是四个的人知道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听说是五个的可能还知道有一个达利特。

事实上,种姓制度确实是将印度人分为五个阶级,即上述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但印度的种姓也确实只有四个,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第五阶级的达利特并不算种姓,因为在印度的传统文化中,被归属为达利特阶级的人连人都算不上。

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原人歌》。

婆罗门是原人的嘴;

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

吠舍是原人的大腿;

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梨俱吠陀·原人歌》

其中,“原人”是印度教神话中的一个神祇,具有千头、千眼、千足,为现在、过去、未来之一切,乃不朽之主宰,而这段诗歌的意思就是婆罗门是从原人的嘴巴出生的,刹帝利是从原人的两臂出生的,吠舍是从原人的大腿出生的,而首陀罗是从原人的脚边出生的。至于达利特,印度的诗歌中压根就没这词,达利特(Dalit)这词是近代的产物,直到19世纪才被创造出来的,本意是“破碎的,散落的”。在这个词出现之前,不可接触者是以不同姓氏为名分散各地,并没有统一的称呼。

总的来说,在印度教的传统观念中,四大种姓的人都是被神创造出来的,而不属于这四大种姓的达利特人不是,甚至在一般的印度教徒眼中,达利特人连人都不算。

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印度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