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飞机的机枪为什么打不到螺旋桨?

星级:
螺旋桨飞机因为安装有机枪射击协调器,使得机枪扳机与飞机桨叶联动控制机枪发射,使得机枪只有在机枪扳机扣下和飞机桨叶不在枪口正前方时才会发射,以此解决螺旋桨飞机的机枪不会打到螺旋桨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个新兴兵种——空军诞生了。在早期飞机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各参战国最初的空军都是由木头骨架、帆布蒙皮、钢丝传动器和拉进式前置活塞发动机构成的“老爷车”飞机组成。最初的飞机也没有携带任何武器,仅仅作为空中侦察、炮兵指示校对等用途使用,敌对国飞行员甚至在相遇时还会秉持骑士精神互相脱帽致敬。然而随着1911年,墨西哥内战革命军雇佣美国飞行员埃文兰伯,驾驶“寇蒂斯”式飞机,与政府军的一架侦察机在空中用手枪互射,这一举动开创了空战先例。​

由于手枪空战的火力实在不足,人们于是想把威力和活力持续性更强的机枪搬上飞机。1912年6月7日,美国航空试验站站长查理斯·德·钱德勒上尉第一次将刘易斯机枪搬上一架莱特B型飞机,由于飞行员面前有拉进式螺旋桨阻挡,他于是把枪身固定在一根横杆上,伸出机体,并且射击实验成功。但由于这样做实在是太难瞄准目标,完全是凭经验和运气,而且机枪故障和换子弹都成问题,所以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方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法国人首先把带活动支架的重机枪装到了双座飞机的后座上由后座观察手兼任后射机枪手瞄准射击。这样一来飞行员可以自由操纵飞机,机枪手也拥有了广阔的射界可以精确瞄准敌机。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是,战斗机接敌后必须将机身侧面或者机尾对准敌人,这对驾驶员的操纵要求极高;而且机枪手往往会在忘乎所以的连射中将自己飞机的垂直尾翼和双主翼连接器打得稀巴烂。于是,可以由驾驶员直接操控的,与飞机机身主轴平行靠近易于瞄准的前射机枪的研制呼声越来越高。怎样才能让装在驾驶员前方的同轴机枪既能正常射击又不会打坏前方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叶呢?

法国飞行员加罗斯在其座机的螺旋桨上异想天开地安装了一套“偏转片系统”,将螺旋桨叶片末端安装上金属偏转片,让即将打在叶片上的子弹弹开,初步解决了前射子弹打坏螺旋桨叶片的难题。然而这种设计实在欠妥,因为被弹开的子弹很有可能击中飞行员自己。1915年4月1日,加罗斯驾驶一架装有偏导钢板的莫拉纳·索尼耶型单翼机,击落一架德国的“信天翁”型双座侦察机。随后,又接连击落了4架德机。幸运的加罗斯因此成为了一战中的第一位王牌飞行员。18天之后,德国人缴获了加罗斯的螺旋桨飞机,并交给在德国开设工厂的荷兰发明家安东尼·福克(Anthony Fokker)参考研究。福克工厂的工程师们看到加罗斯的脑洞设计之后自己也脑洞大开,很快研制成功了机枪与螺旋桨的协调装置,即著名的“机枪射击协调器”。它的原理是在螺旋桨轴上安装一个凸轮,突起部分对应每一片螺旋桨的位置,在轴转动后,每当螺旋桨叶片转至枪口前方时凸轮触动联动机构,连动杆带动弹簧片隔断枪机,机枪停止发射,在这种状态下即使飞行员按下扳机,子弹也不会被击发;当叶片转过枪口后,连动杆恢复,机枪继续击发子弹。这个设计看似很简单,但是其他人往往就缺这么一个灵感。

由于德国人率先研制出协调装置,其福克E单翼战斗机由一名飞行员操控1-2挺前置同轴机枪,其设计准确度大大提高,各种咬尾等未来空战的战术动作也相继问世。从1915年夏季至1916年初,接连击落大量协约国的飞机。英军于1916年1月发出惊呼:“如今,我们须用三架飞机为一架侦察机保驾护航,才能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前线的皇家飞行员也不无自嘲地将自己喻为“福克飞机的饵食”。这就是著名的“福克灾难”。

后来,随着英法军队缴获了福克飞机,获得了协调器的相关技术,空战又变得对等起来。但是早于英法空军开创了许多战术动作经验的德国空军,诞生了像“红色男爵”里希特霍芬这样的许多传奇人物。机会和成就往往只会留给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