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现象很多人都有过一种经历,那就是当你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的时候,会越看越觉得这不像是一个字。这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小时候听写汉字错误然后被老师罚抄几十遍。开始时,你或许没什么感觉,但当你抄写这个汉字几十遍之后,在你本应当对这个汉字更加熟悉的时候,你可能突然发现你越看这个汉字越不顺眼越陌生,越是觉得这个汉字怎么不像是一个汉字了,虽然你从心底知道这确实就是那个字。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劳。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再通俗一点,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现在是它,怎么还是它?啊,好烦好累,我要罢工,自己玩吧。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性缺失,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的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文字识别时,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包含图像信息的电信号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你的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疲劳的神经元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我们会先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中会出现字形的饱和,并且汉字的结构对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发生饱和,如“衡”“明”,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而独体结构的字,如“日”“月”等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发生饱和。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看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的自己像陌生;夏天猛然进入满是学生的教室,你会觉得各种味道扑鼻而来,时间长了,反而闻不到了。
但是,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劳”是暂时的,基本上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