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隐修制度(Christian Monasticism),哲学-宗教学-基督教-〔制度、法规〕-天主教隐修制度,古代公教会和天主教中,以离世苦修为宗旨,从独处隐居发展为集体隐修的一种主张和制度。历史渊源原始基督教思想就包含有出世和禁欲的成分。在基督教国教化前后,部分教徒为摆脱世俗缠累,潜心虔修,在家或出家守贞禁欲,沉思祈祷,追求“与基督合一”。3世纪末叶,埃及的修道士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251-01-12~356-01-17)弃家前往荒野单独隐修数十年,苦行斋戒、冥思修炼,被称为隐修主义之父。后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各地的仿效者日益增多,一时成风。4世纪上半叶,埃及的修道士帕科米乌(Pachomius the Great,292~348)首倡集体隐修,在塔本尼西创建第一座隐修院,把隐修士组成团体,在院长的主持下,同食共住,统一规戒,统一服装,定时举行集体崇拜。帕科米乌共建9所男修院、1所女修院。首先把隐修制度传到西方的是神学家亚大纳西,他曾著《安东尼传》,译传甚广。罗马贵妇马尔塞拉在其影响下,把家宅改作女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