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万佛寺石刻,中国南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遗址。清光绪八年(1882)以来,陆续出土佛像、菩萨像、伎乐天像、须弥座等200余件,现藏四川省博物馆。纪年造像早起南朝晚期至唐大中元年(847),其中梁朝纪年造像5件、北周纪年像2件、唐代纪年像3件。其他无纪年造像以南朝和唐代数量最多。万佛寺南朝造像多见单体佛像和造像碑。单体造像以螺发、施无畏印的立佛为主,佛像袈裟有薄衣贴体和褒衣博带两种样式。北周保定二年(562)益州总管柱国赵国公造阿育王像是梁朝阿育王佛像的续作。造像碑采用高浮雕形式,主体为佛及胁侍、观音及胁侍等组合。碑体作舟形,常见飞天装饰成的火焰纹背光。碑阴并有浅浮雕或线刻的经变故事画。唐代造像题材较为丰富,现存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是唐代寺院中常见的造像类型,其造型注重体量、表情含蓄、刻工细腻的特点反映四川与中原造像具有共同的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