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Buddhist statue),哲学-宗教学-佛教-〔文化、艺术〕-中国佛教美术-佛教造像,雕刻、塑造具有立体形象的佛教艺术形式。“造像”一词原专指造立佛像,后同指造立佛、菩萨及天人形象,现泛指一切物体的形象。随着大乘佛教的勃兴,特别是在中国,各大菩萨形象也十分普及。佛典中所涉制作佛像的手段、材料极广,如彩画、木、石、泥、金属,杂以珍珠、螺贝、绵绣的纺织、刺绣等均可制作佛的形象,艺术形式从二维平面的绘画、纺织、刺绣,到三维立体的木石雕刻、泥塑彩绘、金铜槌鍱熔铸等。因制作佛像被认为具有无量功德,且也是僧侣修行之需,故而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造像之风盛行。但佛像又非可以随意制作。据经典,佛形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之特征,制作佛像需以此为准绳。清代工布查布译出的《造像量度经》更是严格规定了佛菩萨像的比例尺寸。佛教以像设教,有“像教”之称。但古印度早期的佛教艺术中并无佛陀的形象,如巴尔胡特大塔、桑奇大塔的栏板雕刻上代之以菩提树、法轮、足印等。1世纪左右,在贵霜帝国治下的犍陀罗地区,由于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开始出现佛陀形象,其造像风格俨然古希腊罗马人物雕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