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佛教(Karasahr Buddhism),哲学-宗教学-佛教-西域佛教-焉耆佛教,古代西域佛教之一。焉耆古名为阿耆尼,又称喀拉沙尔,亦作乌夷、𠌥夷、乌耆、邬耆等。焉耆是西域古国,《汉书·西域传》有载,是西汉时期三十六国之一,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强大。作为丝绸之路北道文化中心之一,焉耆农牧业生产发达,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自汉至隋唐近千年间,焉耆势力实际上统治着今尉犁、库尔勒、博湖、和静、托克逊地区,在西域历史上是很有影响的大国。至唐代,焉耆又为所设西域四镇之一,与龟兹、疏勒、于阗统属于安西都护。佛教大约在公元46年左右传入焉耆。《佛国记》曰:“𠌥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秦士沙门至彼,都不预其僧例。”高僧法显于402年左右经过焉耆,所见有几千名僧侣,说明当时佛教在焉耆已很繁荣。从古代遗迹来考察,也可以证明焉耆佛教曾经有过兴盛时期。焉耆现存众多佛教寺塔,古窟遗址,其中除浩拉山大石窟寺之外,锡克星(又称锡克沁、七个星)“明屋”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片巨大的寺庙地面建筑群。遗址中有唐代“建中通宝”,说明在8世纪后期这里尚有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