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教(Vedism),哲学-宗教学-〔其他宗教〕-印度教-吠陀教,印度教的一个发展阶段。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约公元前两千纪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些雅利安人部落渐渐从中亚高原南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进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了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经过数百年的相互融汇,逐步形成了吠陀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的经典《梨俱吠陀》是吠陀教产生的标志。此教的基本特点是:①多神崇拜。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思想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论,他们给四周无法控制和理解的各种力量赋予了神性,并且使之人格化,成为男女众神,并对其加以崇拜,如天神特尤斯、太阳神苏里耶、雷神因陀罗、风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②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等级(瓦尔那、种姓)分立,将信徒分类四个瓦尔那:最高等级是婆罗门,即主管宗教神权的祭司;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是主管军事和行政大权的军事贵族;第三等级是吠舍,即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普通村社社员;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是被雅利安人征服而沦为半奴隶的土著部落。种姓制度在《梨俱吠陀》时期只有初步的形态,各种姓的名称也与后来不太一致,经过发展才逐渐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