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修院(monastery),哲学-宗教学-基督教-〔基督教概念〕-隐修院,天主教和东正教修士出家修道之所,分男女两种。又称修道院。隐修院是拉丁文“Monaterium”的意译。始于2~3世纪时基督教遁世派进入深山修行的信仰实践,创始人为帕科米乌(Pachomius the Great,292~348)。中世纪时达到鼎盛。529年,在意大利卡西诺山,本尼迪克(Benedict of Nursia,480~547)创立了“圣本尼迪克修会”,可视为中世纪比较完善的修会之制的开始。该修会制定的《圣本尼迪克规约》(Rule of St. Benedict)非常细致且生活化,涉及灵修、祷告、求知、劳动等各个方面。中世纪修会的形式一般都是封建大庄园,庄园中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从事生产的农奴,修会高墙四筑,并与外界不相往来。修会建筑自成一体,有修士聚会的大教堂、用于进行独立祈祷的小型教堂,还有库房、餐厅、寝房、医院、工场、客房、鱼池、花园和菜园等,规模很大。有些修会同时还进行商业活动、收藏图书、开办学校,甚至拥有武装力量,集政治、宗教信仰、经济和文化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