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依(term of pakṣa),哲学-哲学-逻辑学-印度逻辑史,汉传因明特有的术语,泛指宗的主项和谓项。为玄奘弟子所创,最先由谁提出的问题尚不确定。现存唐疏中,最早见于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即《庄严疏》),但只出现两次,且只见名称未见定义。之后,在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中出现十四次之多,可见其所受重视之程度。虽亦未有明确定义,但已有明确所指。个中详情,今多依窥基之说。依现代的看法,因明的宗相当于论证中的论题,宗依相当于组成论题的词项,即主项和谓项。逻辑上,完全可以将宗依的问题归入词项逻辑来加以解释和处理,但因明中则另有一套处理方式。汉传因明对于宗依的理解和阐述,则在承继陈那、商羯罗主以及法称等古印度因明师之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例如“宗依”等),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表述。以“声无常”宗为例,“声”与“无常”虽统称为宗依,但前者又称作前陈、自性、有法和所别,后者则称为后陈、差别、法和能别。具体而言,①前陈和后陈是依据宗依在汉语语句中的次序而命名的,在前的宗依称为前陈,在后的称为后陈。这并不符合梵语语法结构,因此只适用于汉传因明。②前陈又称自性,后陈又称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