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淋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由于孕期胎儿对膀胱压迫的缘故,常有小便困难,点滴而下,但无涩痛感,一般不作病论,产后6到8小时多可恢复正常。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与涩痛同时存在,则为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期泌尿系感染。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严重患者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名词解释是指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产后小便淋痛"。又称"产后淋","产后溺"。历史沿革1. 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产后淋候》中就有"产后淋"的记载。指出本病因产体虚、热邪乘虚侵袭膀胱所致,并明确提出以肾虚为本,病位在膀胱。2. 唐代《经效产宝》根据"产后多虚"的病机特点,认为"产后患淋,因虚损后有热气客于脬中"所致。3.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诸治产前后淋闭,其法不同,产前当安胎,产后当去血……瞿麦、蒲黄最为产后要药。"体现了"产后多瘀"的病机与论治特点。4. 《妇人大全良方》云:"产后诸淋,因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分虚实论治。"5. 《证治准绳·女科》说:"产妇小水淋沥或时自出,用分利降水之剂二年不愈,余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