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贷张适时:坚持金融的正效应,服务更好的社会
10月20日,由全球知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2017年度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以“技术的力量,创见未来”为主题,探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及其商业化席卷全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消费金融的发展是否过热?金融科技的边界在哪里?用金融创建更好的社会,企业应如何有所为与不为?在其中一场以“金融的逻辑”为主题的对话当中,人人贷联合创始人张适时与前波士顿咨询(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越女士,共同从金融本源的视角出发,进而给出对金融热现象的冷思考。
图:人人贷联合创始人张适时与前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张越对话“金融的逻辑”
消费金融是红海还是蓝海,理性分析其中结构
在过往两三年间,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特别是现金贷在掌声与争议中爆发性地增长。当前,消费金融在中国是否发展过热?对于这一问题,张适时谈到,衡量这一市场的容量与潜力,不能仅关注根据消费渗透率的数字就妄下结论,还应客观分析其中结构。
首先,仅从消费金融对GDP的渗透率这一指标来看,在中国已经接近30%的水平,与美国50%左右的消费金融渗透率相比,确实具有一定的成长空间,但结合中国消费金融的增长势头,数字上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中国消费金融在用户构成和市场结构方面有明显的特性,譬如,中国的消费金融用户多以年轻人为主,而在发达国家的用户年龄结构则包含了相对偏大的人群。在市场结构方面,房贷、车贷、信用卡和一般性消费信贷是中国宏观意义的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构成。其中,在一般性消费信贷领域,如果将用户的信贷需求,特别是20万元额度以内的区间进一步细分,可发现,除了千元额度级别的薪金贷(Payday Loan)和信用卡余额代偿(Balance Transfer)产品之外,2万元以上的资金需求,特别在5-8万元的区间内,经营性的资金需求占据了主导。
综合上述原因,张适时认为,现在谈论消费金融是否过热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金融在给用户的消费曲线施加杠杆时,需要一个合理的维度,这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前提。
金融科技的边界在于金融的外部性本质
消费金融的爆发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推动力。对此,张适时强调,技术在解决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等问题方面,毋庸置疑是越来越好的。但技术无法解决金融背后的本质,即金融的外部性问题。毕竟,金融不是简单的买卖交易,任何的杠杆行为最终是系统性的行为。
“技术和金融杠杆本身是中性的。金融到底发挥了正向效应,比如帮助用户创造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的收益,还是让客户陷入无止境的债务深渊?这是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金融机构理性的思考其业务的本质,权衡其带给用户的究竟是帮助,还是‘魔鬼’。”张适时补充道。
图:张适时谈人人贷七年实践中的“有所为与不为”
金融创建更好社会的前提:金融机构的有所为与不为
正是由于金融具有强外部性,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在推动创造更好的社会方面,需要监管与金融机构本身都不仅仅关注金融业务在商业逻辑上是否成立这一个维度。对话嘉宾一致认为,纵观国内外的成熟经验,技术、制度与监管的合力,让金融始终在正向作用的轨道内运行,是金融创造更好的社会的必要条件。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导向,人人贷在过往七年的发展中同样经受住了有所为与不为的考验。譬如,人人贷未涉足包括股票配资和校 园贷等热门领域。张适时道出了根本的原因:“上述业务虽然可以保证机构的盈利,但给客户带来的却可能是极大的负面效应。这不是我们与客户应当维系的关系。”
而对于坚持有所为的一面,张适时介绍,人人贷始终专注于为包括小微企业主和个体经营户在内的小微群体提供服务。在平台累计服务的近50万借款人当中,有一半是来自于小微企业主和个体经营户等自雇群体,另有近一半的工薪群体。事实上,许多工薪人群也将所借得的资金用于自身或身边人的生产经营中,平台整体有超过80%的资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最终流入了中国的实体经济当中。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千千万万的小微个体,正在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对于小微企业主融资难这一长期的难题,网贷凭借技术与交易结构的创新,为他们提供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服务,正是这一行业的价值所在。”张适时最后强调,人人贷将继续专注于此,在这条路上持续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