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2.0版本
2004年,新教育实验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课题开题会。从那时起,我就走进了新教育实验。我认为新教育实验是务实的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进行实践的研究。这个行动,当然就是指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如果把此前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称之为1.0版本的话,那么我可以把童喜喜的《智慧行动创造教育幸福——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理论与技巧》称之为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2.0版本。这本书,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2.0版本的行动指南。童喜喜抓住行动的落实,真正从行动研究的层面上,总结、提升了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非常到位。
首先,这本书摘选了朱永新原著中的定义,清楚地说明每一个行动到底是什么意思,对每个行动进行了界定。其次,在实施行动中,要注意哪些核心的东西,归纳出多方面的要点。最后,在讲持续性发展的时候,又把要点贯彻到行动中,讲清楚了在每一个层面上应该有哪些策略和技巧,从实际上解决了操作的问题。
2.0版本要比1.0版本进步了多少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童喜喜把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提高到更大的层面上来进行解释和推广。
正如童喜喜告诉我的:她一方面是希望帮助人们创造性地开展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一方面让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成为让教育创新的十大行动,和其他类似行动相比,虽然外形相似,但神韵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童喜喜现在所讲的十大行动,是创新的概念。童喜喜的创新,并没有把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理念全部推翻,而是在原有理念上进行更新的注释,进而更深入地阐述与理解每个行动。
第二,童喜喜最让我欣赏的是,她把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由教室提升到学校再到区域,让这三者协同推进行动的落实。我觉得这是童喜喜的最大贡献。我们讲的教育系统有三个细胞:基层细胞是教室,教室组成了学校,学校之上是区域。实际上,教育的任何一个行动,不是说行动一次就做完了,更重要的是行动必须可持续性发展。任何一个改革,任何一个实验,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这三个层面同时作战。
教室是落地的,学校是推动教室落地的整合,但是,没有区域的、团队的协同作战,不可能持续性发展,最后还是会变成“游击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可以讲:现在新教育已经把火燃起来了,而且已经燃遍了全中国。但是,这把火要烧深、烧透,那就必须有教室、学校和区域这三个层面同时作战,特别是区域方面的协同作战。
《智慧行动创造教育幸福——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理论与技巧》不仅有落实行动的措施,而且每一个行动都从区域到学校,再到教室,这样从上至下三个层面的落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区域—学校—教室”之间的循环,等于把整个教育系统所有细胞都顾及了。
第三,标题画龙点睛,透彻分析实质。童喜喜在讲述每一个行动的时候,不仅在标题上有十大行动的名称,在行文中有“行动定义”,保持了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原汁原味,而且在标题的名称后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释。
比如“聆听窗外声音——搅动一池春水”,用一个非常简单的词语,就把“聆听窗外声音”的实质给说明了。童喜喜就是这样用自己非常浑厚的文学功底,把新教育的一个个概念,一点缀,一打扮,就进行了强化的注释,帮助人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十大行动的理念。
童喜喜做的这个“画龙点睛”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觉得像新教育实验这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一个人做一个工作:把新教育每一个行动的实质,都非常简明扼要地、非常经典地、准确地讲清楚。这样的工作,童喜喜做到了。童喜喜不仅准确地掌握十大行动,而且表达得非常清晰、透彻。她把每一个行动的实质讲清楚了,新教育的概念框架就非常清楚了。
我觉得新教育非常有幸拥有了像童喜喜这样的一员。她不仅是热心的参与者,还是一个引领者,更重要的是一个非常自觉的反思者。她不停地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再加以提炼。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她提炼的结果。而提炼出的结果,就能起一个引领的作用。她的引领作用就是在不断地创新,就像她写这本书,能更上一层楼地提炼和总结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本书称为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2.0版本的原因。
童喜喜是一个儿童文学家,我一直认为她和她写的童话一样,有着天真活泼、阳光向上的一面。实际上,现在的她自己更像阳光,洒向整个大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我相信,童喜喜只要这样不断地参与、反思与引领下去,她还会给中国教育带来春天的气息。
(作者系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9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