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院长彭凯平:积极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院长彭凯平:积极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文

彭凯平

今年的3月20日是第七个国际幸福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和研究一下,如果如何通过教育来成就一个人可持续的,终身的幸福?

关于教育改革,是近年来很多媒体都在热议的话题,而积极教育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积极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积极人性教育。这并不复杂,也不新颖,只不过我们以前忽视了人性教育,我们强调了更多“术、法、器"的教育。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很多技能,却忘掉了最重要的技能是做一个有魅力的好人,这个是我们以前没有关注的。

有些人把积极教育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教育等同起来,其实也是一种误解。道德是我们人类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但人还有很多其他的积极心理品质,比如想象,爱,利他,沟通,感染,自控,审美,创造等品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为先,所以,把道德教育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但是,我们肯定不仅仅只需要有道德,我们还要有爱心,有担当,同样还要有创造,有想象力,等等,这都是积极教育。

所以,积极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理论上不一样,方法上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科学基础不一样。从过去到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中国至少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如果再完全照搬几千多年前的传统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教育现代中国的孩子,肯定是落后于时代的。所以,积极心理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提升,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的升华。

积极教育的科学基础又是什么呢?

支撑积极教育的科学基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出来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学的一个反思。20世纪我们人类犯了很多错误,打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无数的政治动荡,种族清洗,法西斯主义等社会现象,这其实都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本来是非常高贵的人,但是却做了这么恶劣的事情,如何解决人类社会这样的一个矛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学术界普遍产生了一次反省。其中一个结论就是提出要重新宣传人类的积极本质,这个本质是我们是有“真、善、美”的人种。这个反思的成果需要知识的普及,学术的研究,科学的探索。所以,它的缘起应该是积极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但是,现在积极教育已经超越积极心理学本身的范畴,它需要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来参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的问题。

积极教育的提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的时机,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我们认为是应该培养计算机不能取代的能力。到现在为止,我们发现至少有八种能力是计算机做不到的。

1)同理心。我们有同理心,我们能够知道别人的感情、感觉和感受。积极教育特别提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了解他人,关心他人,成就他人。

2) 道德心。人类的道德心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的婴儿六个月就能辨善恶,一岁就有惩恶扬善的冲动,说明道德之心有先天性。

3)审美能力。我们看潮涨潮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会觉得美,而计算机做不到。所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积极心理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成分。

4)沟通能力。人类同样有讲故事的能力,我们沟通、交流、表达,传递信息,资源和感情。我们喜欢沟通,我们也喜欢会沟通的人。

5)意义感,我们知道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很多时候,做某件事情除了表面的意义之外,还有别的意义。我们去吃饭,不是简单地满足口腹之欲,我们需要快乐,需要有人际关系,所以吃饭对我们的快乐不在于吃什么,在于跟谁吃,在哪儿吃,这就是意义感。

6)幸福的能力,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够创造出一些特别愉悦的感觉、感情和感受;阳光照在脸上,细雨撒在手心,赤脚走在沙滩、都会让你开心,这就是幸福力。

7)人类还有召唤力,能够召唤很多人去做一些事情,让别人尊重,敬佩,喜爱,追随,这种人格的魅力就是召唤和感染力。

8)想象力,能够想象出地球上没有的东西以及以前没有做过的东西。这都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能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年青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其实更喜欢想象未来;而老人,病人,忧郁的人沉迷过去。

积极教育具体应该怎样实行?

第一是情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其实都应该进行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教什么东西?一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著名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人类在情绪积极的时候,思路更开阔,行动的欲望更强。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思路变得狭窄,使人们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知道批评和逃避。恐惧、贪婪、愤怒、傲慢并不能让我们有所作为。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切记一定不能在焦虑、恐惧、愤怒的状态下去创新或创业,所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只有在个体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下才能够完成。所以,幸福教育其实也就是积极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

情商教育具体怎么开始呢?从同理心开始,从知晓别人的心情开始,从各种各样的表情识别开始。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知道别人的心情状态,知道积极的情绪不只是幸福,还包括满足、淡定、平静、骄傲、自豪。美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情商教育,学习如何表达、控制、理解、应对情绪,甚至连微笑都需要学习。有一种微笑叫“迪香式微笑”,它是种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笑。它和礼貌的微笑是不同的,特点是牙齿要露出来,笑容饱满,眼周出现皱纹。迪香式微笑有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一个经常展现出迪香式微笑的学生,未来的生活将更幸福,婚姻更美满,事业发展得更好。著名心理学家达契尔·卡特纳(Dacher Keltner)对米勒学院1960届毕业生的毕业照进行了分析,将照片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分成习惯性迪香式微笑,或者是礼节性微笑,或者是没有笑容。三十年之后去回访这些同学,结果发现他们的人生境遇有着天壤之别。那些习惯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结婚率较高,离婚率较低,自我报告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些礼节性微笑或者没有笑容的孩子在三十年之后其婚姻幸福水平则较低。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让家庭更和谐幸福,个人事业更成功。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是幸福教育,体验福流。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这种全身心的块乐体验就是“福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其实它有五个特点,第一个是沉入其中如痴如醉;第二个是物我两忘,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第三个是驾轻就熟,有特别好的控制感;第四个是点滴人心,感受到活动精确的回馈;第五个是酣畅淋漓,其乐融融。这个体验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体验也是可以创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这也是我们几十年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教导学生如何去爱人、帮助人、服务人。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提出:“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越是觉得特别的痛快、酣畅、舒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非如此,反而会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长期以来,一些人不承认世界上有无私。但是,我们现在认为,寻找快乐其实就是无私的表现,有关神经生理的调查显示出,纯粹的利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可以把积极的知识传播给大众,传播给中国的年轻人。

第四是乐观的性格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我们没有任伺理由怀疑未来不美好。未来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想想我们这代人在21世纪是如此亮丽,如此富裕,如此自信,所以,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积极的人格培养很重要。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绝对不是空想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础上的价值观。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世界50多个国家作了调査,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喜欢仁慈、有爱心、情商高的人,我们喜欢欣赏他人,我们同样喜欢好学、有创造力的人,我们喜欢宽恕、谦虚、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欢有责任心和领导才华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将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学连在一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否则心理学就只能成为智力的思辨游戏。

第六是社会关系建设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强调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综合报道,发现人类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七是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参加健康的体育运动,听音乐、唱歌、欣赏美和艺术,热爱大自然,等等。

因此,幸福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有全面的心理发展。未来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而是有灵性,悟性,感性和徳性的新人才。

作者: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院长,著有《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