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租车胡显河:自驾出行是智能出行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悟空租车胡显河:自驾出行是智能出行领域的下一个风口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7月03日讯

实习记者 吴思宇

2016年5月,悟空租车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据了解,悟空租车的天使轮融资发生于2015年2月和4月,pre-A轮融资完成于2015年12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悟空租车完成了四次融资。

悟空租车是一家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专注于汽车共享租赁的出行服务平台,由五位汽车行业及IT资深高管联合创立。从2014年创立至今,悟空租车已覆盖全国17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加盟企业,用户数已达30多万。到底是什么让悟空租车发展如此迅速?

胡显河:中国汽车金融第一人

对于汽车,悟空租车联合创始人兼CEO胡显河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十几年的职业生涯,让他与汽车有了不解之缘。

2002年,他加入一汽大众,从车间普通员工一路向上,先后在管理服务部、销售部、金融管理部等部门工作过。在2009年到2014年这五年间,他致力于打造一汽大众的汽车金融平台。在那时,中国还没有出现过汽车金融平台。可以说,他是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开山鼻祖。

“汽车金融,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做到了绝对的第一,因为有数据说话:一汽大众两个品牌的车贷渗透率,在打造汽车金融平台前只有5%,到2014年我离开的时候,奥迪已经达到43%,大众达到36%。”胡显河还表示,行业的平均车贷渗透率在20%,一汽大众做到了36%,可以说是绝对的领先。这样优异的成绩,毫无疑问,是受益于他为一汽大众打造的汽车金融平台。

那么,到底什么是汽车金融?胡显河表示,汽车金融的业务板块有三块:车贷、租赁和车险。具体的做法就是,搭建一个平台,把国内最好的车贷、保险、租赁的合作伙伴引入平台,通过平台让其与汽车4S店对接,将产品与服务放在4S店销售。这样,每一家4S店就相当于一个汽车金融产品的超市,消费者可以在4S店获得一揽子的汽车金融的产品和服务。

而悟空租车的模式与汽车金融相似,通过悟空租车平台,连接中小租车公司与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一个在汽车行业十几年的人,胡显河丰富的行业知识无疑是悟空租车快速发展的助力。

悟空租车:“升级版”携程

说到模式,租车行业里主要有三种,一种是B2C模式,运营方式为自行采购汽车并设立线下门店,代表公司有神州租车等;一种是P2P模式,运营方式为面向拥有空闲的私家车的车主与租客,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代表公司有PP租车等;一种是B2P模式,运营方式为对接出租车公司与租客,如悟空租车等。

对于P2P模式与B2C模式,胡显河认为,P2P模式目前已陷入困境,一方面,这种模式没有专业的车队,风险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如果对行业没有深入的理解,想做好这种新兴模式,难度还是很大的。

对于B2C模式,他则表示,在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种重资产重运营的模式还是很可取的。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租车公司的重点应该放在用户体验上,通过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让用户获得及时便捷的体验。而这,并不是传统租车公司关注的问题。

另外,从车队规模发展的速度来看,B2C模式发展较慢,且投入巨大,而悟空租车这种B2P的模式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P2P模式下,车队规模虽然也可以发展很快,但由于都是私家车,在安全性上不如B2P模式。

虽然B2P模式能够弥补另外两种模式的缺陷,但在胡显河看来,B2P模式并不好做。因为这种模式要想做大,就相当于要整合中国所有的中小租车公司,需要与每一家公司去洽谈。他将因此将悟空租车比喻成携程的升级版,之所以是“升级版”,是因为悟空租车做到了携程没有做到的一点——将服务标准化。“携程没有把酒店的服务全标准化,不同酒店的服务是不一样的,三星和五星差别很大,而我做的是把所有租车公司的服务都标准化。”胡显河表示。

租车行业尚在黄金二十年发展的早期

在滴滴、Uber不断获得新融资,估值不断上升的当下,租车行业貌似冷清了许多。对此,胡显河指出,“我们处在二十年黄金发展的早期阶段,老百姓租车的需求还没有爆发,什么时候爆发?可能还需要两三年。”

他认为,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价格接受能力会不断变强,另一方面,租车公司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简单便捷的服务,人们的租车需求一定会爆发。

对于打车行业的火热局面,他表示,在滴滴、Uber出现以前,打车行业本身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消费者的需求早已爆发。对于滴滴、Uber获得高估值的原因,他表示,这是由于他们解决了打车行业的两大问题:第一是提高了行业的效率。在以前,司机与乘客间是信息不对称的,司机不知道哪里有乘客,乘客不知道哪里有空车,滴滴、Uber的出现解决了这问题,同时也改变了行业垄断的局面,提高了出租车的服务质量。第二是将分散的、独立运营的出租车公司集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超级出租车公司,获得了规模效应。

对于租车行业的估值空间,他认为,“我们的估值空间,在未来两三年,而不在今天。自驾出行领域一样会诞生像滴滴这样的巨头,目前还处于酝酿阶段。”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