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新高考下,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行业峰会将在北京举行。
届时,储朝晖老师将参加峰会并发表“新高考下,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的主题演讲,从人才需求角度分析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储老师讲话高屋建瓴,善于从根源挖掘,深度分析,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有很自己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高考改革的理论风向标。
12月07日,在峰会之前,针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学、家长和考生对于新高考改革的普遍疑惑和质疑。从教育整个过程看,唯分数论为什么会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择校现象为什么较为突出,新高考改革为什么部分省份会推迟等等,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录趣作为本届峰会的主办方,非常有幸邀请到储朝晖老师,做了前期简短采访。
主持人:储老师,您好。首先从您的角度如何看待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
储老师: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朝着更加专业、更加公正、更加透明这个大方向的。 目前相对于世界的教育评价,中国还比较落后的,落后的原因在于: 评价权力过于集中、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
这就导致了千人一面,使得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难以成为最好的自己,阻碍中国人才成长,也阻碍了民族复兴。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新高考改革就是不用考试了,这是对高考改革的误解,实际目标是朝着更加专业和人性的方式,去对人的成长发展提供帮助,而不是不考试。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也就是现在以分数为招考标准是有问题的吗?
储老师:可以这么说,仅看分数的这种考试给人以形式化的公平,他不能考虑学生在不同条件下学业成绩的表现。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是用分数这同一个标准,本身是不专业的。
实质的公平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平等的权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依据学生的天性、、学习条件、个性做一个标准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而我们现在是单一的标准评价,实际上对所有的孩子是不公平的 。
主持人:所以我们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那么您是如何定义“多元的标准”?
储老师:多元的标准,就是这个标准本身是多样性的:比如人的天性是多样的,社会对人的需要也是多样的,两者相互选择,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但是现在中间插出来一个政府,这就是我说的中间出来了一个很强势的媒婆。
她做得标准是单一的,一边对学生的天性不适合,另外一边对社会需求不适合。高校有自己的招生目标,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招生标准,这个是多样性的。所以我们讲招考分离就是要增加高校制定招生评价标准的权力。
主持人:您刚提到了“公平”,能简单的谈一谈您对这个“公平”的理解吗?
储老师:从民众观念上来说,原有的高考是要培养人上人,是中国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体制上的表现, 改革基本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 的社会,让人人都有选择的机会。
我们可以把 原来的高考比喻成社会分层的电梯,通过这个考试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层次。现在新高考就是尽可能的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最 终才能让高考从“指挥棒”变成一个“服务 器”,让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天性发展自己,考试只是成长发展中的一个检验和参考,评价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进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学校能招到自己理想的学生。
主持人:从目前来看,新高考在公平上还是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比如自招、综合评价等招生在实际实施的时候,部分更有资源和条件的家庭准备的自然就会更充分一些,所以造成比如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等一系列的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储老师:首先,不公平主要是因为不专业。公平是百花齐放,你是大树就让你成为参天大树,你是小草就让你成为小草。不能像修草坪一样,一刀切。
再有一部分是行政权力过度干预评价,因为行政权力本身是不专业的,就很难实现公平。专业的评价方式,比如考试分数,他肯定要考虑在什么学校考的分数。
美国很多高校招生面试的时候,会把考生所有的资料集中起来分析,包括考试分数、参加的社会活动以及家庭背景情况等。
所以专业的评价一定要看考生各方面成绩是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比如你资料里显示父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另外一个是北京大学教员,这个在专家评价的时候是有区别的。 北京大学教员他不知道你的家庭背景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但是北京大学教授相对来说家庭情况更优,在更优的背景下你的表现还是这样平,说明相比北大教员的孩子你的个体特征没有那么好,被录取的机会反而会比较低。
同理在国内,比如一个很偏远地方的孩子他考了80分,但是北京四中一个孩子也考80分,这两个学生来比情况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专业的评价就需要考虑,一个上四中的课一个没有,用一个分数线显然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曾经建议这个一定要改,城区分数线跟昌平的延庆的就应该不一样,中间需要差一定的分值才比较合理,所以专业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到。 有的国家就画地图,根据这个地图哪些区域考生考多少分,然后再加上多少分后画出一个等级线出来进行招生评价,这才叫专业。
我们现在高考,把不同的科目加总分就不专业,语文1分和数学1分加在一起,他们两个单位不一样,这在小学都能理解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实现,外行认为不加总分不容易区别。所以一定要走向专业,走向专业才会公平。
主持人:您曾参与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那么站在您的角度当时您是如何分析新高考改革的,为什么说中国现行招考制度为什么相对比较落后?
储老师: 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政府管这件事,就好像吃饭,只有大食堂,好吃是这样,不好吃也是这样。 但是很多国外政府就是不管,而是一个专业的民间组织。民间组织这个机制,就是你做得好就有人用,做得不好就没人用,这样必然把好的留下来了,不好的就淘汰掉了。
现在我们这个做不好政府兜底,长久以来让大家有依赖感,也就导致了大家不去思考,没有辨别能力。这样一来就落后了。
所以从高校看,一部分高端生源都跑掉了,中国大学招不到这部分好学生。从中学来讲,甚至是小学,择校现象非常严重,这种方式让学生压力太大,使他们没办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导致不能成才。 而且作为家长、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包括大量的教育培训机构都跟这个相关。
主持人:实际上像浙江“三位一体”的招生方式在当地或者实施省份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后来是考虑到教育资源分配相对不均衡,所以不敢大幅铺开。
储老师:出现这个现象说明高校招生团队不够专业,现在高校招生团队还是注重分数,评价是否招收这个学生。
在新高考改革没有实施之前,我们曾跟很多高校的招生办交流过:招收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分数低太多了,进校后在教育教学上会很困难。 我提到 如果招一个智力很高的学生,过一段时间他很快就能赶上 。但是招一个考试分数不是很高,可他是在一个很好的中学就读,他的智力状况在同龄人中实际上是比较偏低的,两年三年以后他必然是落后的。 一个是短期的教学问题,一个是长期的发展状况 。
作为一个高校,如果招生团队是够专业的,就一定会招收那些智力状况比较好,但是学生分数可能比较低且学习条件比较差的。 像哈佛和耶鲁招生的时候,就考虑你在什么条件下学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就拿SAT的考试分数来讲,他们招收贫困地区的学生分数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半,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学生有发展潜力的。而这个考试分数高的,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学习条件比较好。
所以这个就要看高校招生团队,不是一个教授进来招生就行,而是能够真正理解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能够分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这个短期内很难做到,但是一旦开始实施了这样的机制以后,慢慢地就有人往这些方面多思考了。
主持人:大学是如此,那么再往前延伸,现在中小学择校压力很大,面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应中小学校该如何积极应对呢?
储老师:首先确实需要中小学了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新的动向。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完全盯着分数,要把学生全面的成长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再有中小学要建立自己健全的评价机制,分层次评价,不同的层次对个体、学校、区域的评价,建设这样一个体系会很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