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信息技术成为破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力量 | 封面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信息技术成为破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力量 | 封面报道

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重新思考当前的教育规律,因为信息时代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信息技术才能有的放矢。本文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对当前的教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的设想。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从想上学和上学的机会不足,到今天大部分人拥有了充足的学习机会,矛盾开始突出体现在学习者对于满足优质的、个性化的、灵活的、能够发展适应社会能力的需求上。

目前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更多体现为基于标准化的,强调在特定时间地点的服务方式,以及存在现代教学与最新的实践发展内容脱节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不了解最新的实践发展。这都是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要解决的矛盾。在学校班级这个框架内,简单地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很难解决以上的矛盾。

信息化,从融合阶段走向创新阶段

怎么解决这种矛盾?信息化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新的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应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破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矛盾的重要力量。

如果信息化要承担起新的使命,信息化必须尽快地从融合阶段走向创新阶段。经过一系列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效率,而是需要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来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教育治理模式。同时,在创新阶段,指导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将发生变化,人类的教与学、知识生成和教学交互等方面将出现新规律。

在新的阶段,要以“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来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在未来的10年,乃至到2030年,信息化在高等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推动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由供给驱动的服务向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模式转变。这样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关注学习者的获得感。以往老师按照自己的认知进行讲解,很少关注学生的获得感。第二个特点是,要改革教育资源、要素的配置方案。互联网把人事属性、物理属性和教学属性分开,通过互联网能在更大范围内,对教育实践要素、资源要素进行分配。

对此,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第一,供给方式发生变化。混合式的课堂教学中,慕课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但是在服务模式上提供碎片化学习。同时,它是共享式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内共享学习。

第二,供给主体也发生变化。这对供给的管理者提出挑战,目前的制度更多地适用于学校的学位制度,在新的供给方式下,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甚至学校的管理流程也可能要发生变化。

整个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具有教师资格证的学校的资源,而且还可以从整个社会的资源来考虑教育资源。

曾经,联合国有一个重要的报告,称之为“反思教育”,即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有几句特别重要的话。

第一,什么是知识?过去我们认为只有原理是知识,其实,信息、理解、态度、价值观都算知识,同时,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外面的实践改革日新月异,如果学校仍然用脱离实践的教师固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意味着学生离开校门的时候也落伍了。

第二,特别强调学习不仅是结果,学生对于情感、伦理的获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学习。

第三,教育和知识是全球共同的利益,强调全球共享,资源共享不仅仅是全中国、校内外,也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人类的知识。所以,这些知识观和学习观都是指导新一轮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的新的理念。

很多人以为混合式教学就是用互联网将在课上讲的话,变成讲给更多的人听,实际不是这样。混合式教学重要的特点是课堂职能发生变化,学生在课前可以获得用其他资源形式讲述的知识,老师在课堂的重点不再以知识讲授为重点,而是解答或解疑,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此外,社会可以提供很多非常好的课,所以,不要只限于老师的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学校的管理流程正在重构,从而提高精准的管理科学的决策。

目前,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第一,更多的是技术保障。第二,很多单位开设信息办,更多的是做协调和经费保障的工作。信息技术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引擎作用方面,通过自下而上想发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必须纳入学校总的战略规划中,同时在预算总体规划方面有更高位的自上而下的作用。所以,CIO的决策变得非常重要,一个高校信息化工作推动得好和坏的关键,不在于信息网络中心的工作好坏,而在于学校顶层规划上是不是达成共识,所谓“一把手工程”是“一把手”认识到它的作用,并在学校的规划上体现出来,同时有专门的有能力的人去保证合理的预算以及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好自上而下的作用是体现和做好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的工作关键。

信息化推动高校创新,是很长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推动高校创新发展,是一个制度变革的很长的过程。现在有很多人用智慧教育的概念,其实,高校距离完全的个性化还很远,这不取决于制度本身,而取决于制度变革是否配套,所以应该踏踏实实地前进,在新的理念和新的支撑能力的支持下,随着制度的变化,逐步地、科学地推进,这是重点。

未来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将充分融合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互联互通的教与学模式、完善的开放教育制度几个方面。

设想未来高等教育的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将和社会有机地融合和对接,具备三个特点:第一是充分融合的教育,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充分的融合,特别强调的是互联互通的教学;第二是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开放教育制度。

互联网已经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也提供了开放的理念,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要用更开放的视野来尊重新的学习观和知识观,来构建更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通过供给侧改革,破解教育的主要矛盾,从而能真正地建设一流的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本文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在“2017高校CIO论坛”上的部分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陶春)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年4月刊”

相关领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