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陈冬华:教育大数据将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如何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重大议题。教育信息化究竟应该解决教育中什么样的问题?10多年来的建设投入为何始终达不到管理者的预期?……
10月21日,作为从事智慧教育十多年的业内领军人物,学乐云教学创始人及CEO陈冬华受邀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信息化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专题会”。在会上陈冬华做专题演讲,从为什么要教育信息化、如何解决有效建设、如何突破应用瓶颈三个方面切入,充分阐述教育大数据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大意义。
大数据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奥巴马曾经说过:“通过提高我们从大型复杂的数字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观点的能力,帮助加快在教育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步伐,加强信息安全并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系统。”这句话透露出美国进行大数据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
“当数据量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可以进行很有意义的分析挖掘工作。”陈冬华通过一张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阐述了数据的重要性。传统数据主要是以招生、科研等结构化、显性化数据为主,而且是以结果呈现;而教育大数据则以过程呈现,主要记录的是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学习行为、管理行为、情境状态等非结构化、隐性化的教育数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智能检测的方式,每名学生的思维路径、心态变化、学习起伏等学习过程都能通过大数据反映出来,从而发掘出学生在考试成绩上无法体现的漏洞,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分析,每名学生都能获得根据其学习状况制定的独一无二的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陈冬华认为,这在传统教育里是无法做到的,也是传统教育无法替代的。人类将进入智能检测时代,积累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从而让研究人性和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信息化教学工具好看≠好用
其实对于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和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上普遍认可和支持。但由于大多数厂商对教育行业了解的深度不够高,而教育专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又不够强,导致市面上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未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教学常态。
陈冬华坦言,很多地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好看不好用”。在前期开发时存在一次性、需求时效性、架构局限性等错误认知,造成了后续使用过程中的应用维护难以为继、用户新需求无法实现等问题。他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政府建设硬环境,企业建设软环境。
好平台+好使用者才是王道
教学活动有其特有的周期性规律,这需要富有经验的、而且对教育对象有充分了解的施教者才能完成。不管到什么时候,能教好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核心素养的,只能是那些真正陪伴孩子的活的老师。
因此,想突破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瓶颈,除了建设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之外,还需要使用者会用、想用、用好。教师们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融合能力、资源开发能力、实施与实践能力。
陈冬华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不是秀场,而是通过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习效果。
学乐云教学目前已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54000余所学校,陈冬华说:“在推进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教师对互联网都是保持开放性态度的,他们本身非常愿意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有益的互联网应用。”
陈冬华还向业内发出邀请,希望对信息化应用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参与到中央电化教育馆发起的课题——“基于学乐云教学平台重构教学生态创新研究”中来,一起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