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药方是有效的—专访中国环科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人民日报)

大气污染防治药方是有效的—专访中国环科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人民日报)

导 读

2018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生态周刊(7月21日,第10版)刊发了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研究员的专访——“大气污染防治药方是有效的”

@人民日报

近日,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怎么样?打赢蓝天保卫战还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打赢蓝天保卫战?

陕西铜川声威水泥,生产区的脱硝站正在运行。 @李一博,新华社

01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

成绩比预期要好得多

“大气十条”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过去几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点主要在哪里?

柴发合: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

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3个重点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39.6%、34.3%、27.7%,珠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标,北京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最后的成绩比预期要好得多。这说明,大气污染防治是有“药方”的。

2018年2月征集蓝天照活动,@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以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的京津冀地区为例,按照污染物减排力度排一下次序,首要举措是削减了煤炭消费,包括散煤、中小锅炉等。2017年北京煤炭消费目标是要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实际上只剩下不到500万吨。煤炭消费大大降低,促进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调整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北京近5年来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2000家,京津冀区域6万多家涉气“散乱污”企业被整治。化解过剩产能力度比计划大得多,产能向着合理水平回归,不过还有一段路要走。工业污染防治方面,火电厂已经实现超低排放,污染物排放控制到最低水平。非电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玻璃、焦化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控制力度、标准要求不如电力行业。今年3月1日起,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工业污染进一步减轻。此外,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

02

污染物排放远超环境容量,

重污染天气仍是人们的“心肺之患”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怎么样,大气污染物排放相比于环境容量处于什么水平?

柴发合:我国近几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成效,不过,以PM2.5污染为主的大气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PM2.5浓度居高不下,全国多数城市处于PM2.5超标状态。到了秋冬季,不时有重污染天气,虽然污染程度减轻了,持续时间也变短了,但仍是人们的“心肺之患”。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这些地区总体污染强度仍然比较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仍然都处于千万吨级的高位,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这是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持续减排的压力非常大。

03

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攻坚区、深水区,

措施要科学化、精准化

打赢蓝天保卫战该如何发力,要注意哪些问题?

柴发合:“大气十条”基本控制方向没有大的偏差。

散煤治理进展比较快,还要继续有序推进,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实现清洁取暖,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散乱污”企业整治战役打得很漂亮,还有个别企业没有清理掉,该停下来的要停下来,该进入园区的要进园区,继续生产的要提升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有些地方挂着园区牌子,实际上是“散乱污”企业集中地,要进一步加强整治。

在初步解决散煤、“散乱污”企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控制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水平,推进超低排放。通过不断提标、加强要求,倒逼产业结构优化。所有产生污染的环节都要控制好,关注工业企业烟囱的同时,也要关注每个工序的无组织排放。在京津冀,从环境容量要求来看,现在所布置的产业规模污染物排放量还是太大,即使达到目前能做到的最高污染控制水平,可能都没办法容纳这么多工业企业。不仅是京津冀,各地都要从满足环境容量的角度来规范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布局上下功夫。

在交通污染防治方面,要加强在用车的治理。在京津冀核心区域,出租车、公交车、洒水车等使用频率高的车,应尽快电动化;区域交通方式上,要优化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货运多用铁路,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控制。

进一步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包括道路扬尘、裸露地面扬尘、工地扬尘、各种料堆灰堆等。目前,扬尘控制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市中心道路扬尘控制很好,但城乡接合部、农村还存在很多没有铺装的路面,要扩大道路扬尘控制范围;裸露地面也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地方中心城区控制得很好,外围比较差。

大气污染防治慢慢进入攻坚区、深水区,能控制的已经控制了,难度越来越大,后面要围绕科学化、精准化来制定控制措施。要加强科技支撑,跟踪研究整个大气污染防治过程,根据情况变化对防治方向进行纠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找到长期解决方案,把“大气十条”中形成的好经验保留下来,尽量减少临时性措施,减少对社会、公众的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防治措施,让停限产的企业越来越少,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汾渭平原列入重点区域,是出于什么考虑?

柴发合:过去几年,汾渭平原11个城市PM2.5下降幅度与京津冀相比小得多。汾渭平原11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仅次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同时也是全国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近90%,产业结构偏重、规模偏小、装备水平低,多数钢铁、焦化企业尚未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汾渭平原列入重点区域,有助于集中力量,优先解决污染最重地区的问题。

汾渭平原11城市地理位置图

04

转变发展方式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必须真正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重污染天气大大抬升了PM2.5浓度,也降低了公众的蓝天获得感。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重污染天气?

柴发合: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主要需要3方面条件: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在同一区域内统一预警标准、开展应急联动;切实落实应急减排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要紧紧围绕以上3个方面持续强化。

大范围长时间重污染天气一般持续3—5天甚至更长,考虑到政府发布预警、企业采取措施分别需要提前24小时左右,因此,只有预测预报能力达到5—7天左右,才能确保提前决策,提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要继续强化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能力建设,更好地满足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需求。

重污染天气往往是区域性的,影响范围大,需要区域内各城市共同应对,即使部分城市没有达到相应预警级别,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其污染物排放也会对区域污染积累和下游城市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重污染天气应对需要进行区域统筹,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共同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要继续完善预警分级标准体系,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应急响应标准,同一区域内要统一预警分级标准。

应对重污染天气离不开各项减排措施的严格落实。要继续指导重点区域不断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措施减排力度,细化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

打赢蓝天保卫战,公众可以做些什么?

柴发合:打赢蓝天保卫战离不开全民共治。政府要落实环境监管责任,企业要落实污染控制主体责任,公众参与也是重要一环。

对公众来说,一方面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节电、节水、少开车等,都能为污染物减排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成为一个监督者,对违章、违规、违法的人和事,要坚决举报,监督不守法、污染环境的企业等。打赢蓝天保卫战,公众是参与者,是监督者,是“战士”,应该为环境质量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众不仅关注治理过程,更关注治理结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什么时候才能常态化?

柴发合: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一定时日。过去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污染防治上,转变发展方式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真正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不同地区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空气清新的时间表也是不一样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目前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在2030年前总体达标,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我认为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明晰责任清单,制定不同阶段的达标时间表,通过时间表、军令状倒逼污染防治措施加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蓝天保卫战。

专访PDF版下载,请点击:

https://pan.baidu.com/s/1JyZ1Ma7CGzkGEBjFsOGgdA

附:柴发合研究员简介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寇江泽

编辑:邹天森

相关领域
人物